築巢記(上)


文/莫非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那時候,我們還很年輕。換句話說,便是我們很窮。

在婚前的六個月,我們考慮盡我們所有來買一棟小房子,作為我們的「新房」。不用講究,無需豪華,只要小小巧巧,舊一點也無妨。我們對自己說,美國人不是講究拓荒精神,凡事皆用雙手建造嗎?我們年輕,有的是力氣,而力氣是不用花錢的。

即使如此降格以求,以我們的金錢能力,仍然找不到一個地產經紀人願意帶我們看房子。經過看報打電話,逐家尋問,終於有一位在電話上回說︰「試試看吧!總會找到一棟的!」

我們的反應,簡直是「感激涕零」。後來方知,對方也和我們一樣,是個生手,看房子找不到地址,我們得幫著查地圖;對房子的問題一問三不知,再問便打躬作揖,自承英文不好,學術不精。不過,他強調他會講價──這也算是門技術吧!兩邊算是碰上了,瞎子領瞎子,他的高興,絕不亞於我們。

就這樣,滿懷著希望隨他進進出出看來看去。看了段時日漸有心得,瞭解到在美國買房子,買的是地區,只要區好,學校便好,犯罪率亦低,日後轉賣更不是問題。但要選房又選區,又豈是我們能力內所能負擔得起?看著看著都有些喪氣了。終於有一天,經紀人帶我們進入一個所謂的中上「好區」,一看我們眼睛都亮了,每路過一棟,都可以想像得出自己住進去的樣子。誰知左繞右繞,過盡千帆,直到開入最裡最小的一棟才停下車,經紀人手一攤說︰「哪!就是這棟,你們買得起!」

我們倆張大了眼,望著靜座苗圃邊、林叢間的一棟鑲紅邊的小白屋,正好一群飛鳥在屋頂掠過,翅膀聲雜著鳥聲,更襯得周圍寂靜。進屋穿梭一圈,現代化的設計,格局線條簡單,且採光明朗,沒有一寸浪費掉的空間。我們眼中勾劃著,心裡洶湧著,等走出房子已生親切,認定了這兒就將是我們倆人的「新居」所在!

老實說,若撤掉感性的眼光,這房子稱得上「家徒四壁」,百廢待舉。白禿的牆,左一個右一個的污黑手印與腳印,棕土色的地毯,處處是髒漬油跡,觸目所見,皆是黯黃煙舊,更別提枯黃草皮、待砍的樹與漏水的水槽了。但是,它會是我們的新居,喜鵲建巢,不也是一枝草一點泥啣叨著開始的嘛?那時我們的腦中只有愛和希望,對許多美國夫婦在把房子整頓得美侖美奐後便簽字離婚的傳說,完全不知其所以然。

交往兩年,一向,都是他對我住處的佈置讚不絕口,我常為兩人眼光與心靈的契合有著甜蜜的感動,本以為這種感動會持續到倆人親手佈置一個新家,卻未料不然。原來過去,他的稱讚只是針對「我的」地方,反正他自己又不住那兒,事不關己。如今房子買下,也是他個人與性格的延伸,於是他開始冒現一些自己的主張與意見。當兩人一溝通腦海裡的圖畫時,都嚇一跳!怎麼品味會差這麼多?偏偏一棟房子裡,有太多的決定要做︰油漆色、地毯色、壁紙樣、磁磚花……林林總總,大大小小,認識至此,我方訝然即將託付終身的這一位,還有我不大了解的一面……

本文引自宇宙光出版社「紅毯兩端」
圖/ photo credit: kevin dooley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