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們要知道電子是什麼,但這個問題從來沒有答案。沒有任何熟悉的概念可以用來織出電子的圖像[1]-愛丁頓[2]
從來沒有人見過電子,摸過電子,也沒有人知道它是哪裡來的,它有多大,它確切在什麼地方,甚至「電」到底是什麼東西。但是我,就和別的科學家一樣,毫不懷疑電子是存在的。
如果說「希格斯玻色子」[3]是人類到現在為止最後發現的「基本粒子」,那麼電子則是科學家最先發現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由幾千個物理學家,藉著一座價值連城、周長27公里的「強子對撞機」[4]找到的,而電子基本上是在1897年,由一兩個人在英國劍橋一個小實驗室裡發現的[5]。
電與電子
電子可以說到處都是,每個水分子中就有10個電子,而整個宇宙中估計約有1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1080)個電子[6](連一小杯水中也有1億億億個電子),並且所有的電子都有完全一樣的質量,帶有完全一樣多的電荷,當兩個電子彼此靠近,就不能再分辨那個電子是那個電子了[7];而且不同於希格斯玻色子,電子是穩定的粒子(而希格斯玻色子的半衰期只有1.56×10−22 秒)。雖然如此,人類直到一百多年前才發現它的存在。 它不同於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質子與中子是由其他的粒子組成,而電子卻是一個不能分割的物質單元。按字意來說,它才應當被稱為「原子」才對,因為「原子」是從atom 這英文翻譯過來的,而「atom」又是從希臘文借用來的,原是含「不能」(a)+「分割」(tomos)的意思[8]。
如果說「希格斯玻色子」[3]是人類到現在為止最後發現的「基本粒子」,那麼電子則是科學家最先發現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由幾千個物理學家,藉著一座價值連城、周長27公里的「強子對撞機」[4]找到的,而電子基本上是在1897年,由一兩個人在英國劍橋一個小實驗室裡發現的[5]。
電與電子
電子可以說到處都是,每個水分子中就有10個電子,而整個宇宙中估計約有1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1080)個電子[6](連一小杯水中也有1億億億個電子),並且所有的電子都有完全一樣的質量,帶有完全一樣多的電荷,當兩個電子彼此靠近,就不能再分辨那個電子是那個電子了[7];而且不同於希格斯玻色子,電子是穩定的粒子(而希格斯玻色子的半衰期只有1.56×10−22 秒)。雖然如此,人類直到一百多年前才發現它的存在。 它不同於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質子與中子是由其他的粒子組成,而電子卻是一個不能分割的物質單元。按字意來說,它才應當被稱為「原子」才對,因為「原子」是從atom 這英文翻譯過來的,而「atom」又是從希臘文借用來的,原是含「不能」(a)+「分割」(tomos)的意思[8]。
電子是個非常非常小的東西(物質),是看不見的(不是我們的眼力不佳,而是因為舉凡比光波波長[9]小的東西,都不能被眼睛看見)。那麼我們又怎麼知道它真的存在呢?雖然我們的電燈、電腦、電視、電話這些無數的電器用品,都已見證電子的存在,但是要確切證明它的存在,並認識它的本質,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電子既然是不能直接觀察而得,就只能從它所產生的效應來推想它的存在。電子會產生電場,電流能產生磁場,這稱為電磁現象。
電磁現象是人類早就略有所知的事。比方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王充[10],在他的《論衡》中就有「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的說法。頓牟就是琥珀,「頓牟掇芥」是指以皮摩擦琥珀就能拾起一些草芥之類的小東西。古希臘人也知道這現象,所以「電」這個字(electricity) 就是出於希臘文「琥珀」(ήλεκτρον (ēlektron)) 一辭。十八世紀美國的富蘭克林以雷雨中的風箏的實驗[11],發現閃電也是與「電」有關。但是我們怎麽知道這種電是個「子」呢?這就說來話長了。
真空與陰極管
十七世紀中葉有個名叫格里克[12]的德國人,他是馬德堡[13]市的市長,在1650年發明了真空泵,可以將一個密封空間裡的空氣抽出來。於是格里克把一對50釐米銅製半球中的空氣抽空。這個中間含著真空的兩個半球,被大氣壓緊緊地壓住,就是用兩組各15匹馬的馬隊也不能把它們拉開,這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也是名符其實的馬戲。
電磁現象是人類早就略有所知的事。比方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王充[10],在他的《論衡》中就有「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的說法。頓牟就是琥珀,「頓牟掇芥」是指以皮摩擦琥珀就能拾起一些草芥之類的小東西。古希臘人也知道這現象,所以「電」這個字(electricity) 就是出於希臘文「琥珀」(ήλεκτρον (ēlektron)) 一辭。十八世紀美國的富蘭克林以雷雨中的風箏的實驗[11],發現閃電也是與「電」有關。但是我們怎麽知道這種電是個「子」呢?這就說來話長了。
真空與陰極管
十七世紀中葉有個名叫格里克[12]的德國人,他是馬德堡[13]市的市長,在1650年發明了真空泵,可以將一個密封空間裡的空氣抽出來。於是格里克把一對50釐米銅製半球中的空氣抽空。這個中間含著真空的兩個半球,被大氣壓緊緊地壓住,就是用兩組各15匹馬的馬隊也不能把它們拉開,這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也是名符其實的馬戲。
空氣已是夠「空」的了,真空有什麼用呢?當時的人一定會想這格里克市長吃飽飯沒事幹。然而200年後人類科學的進展卻與真空大有關係。在1870 年間,英國化學家克魯克斯[14]將密封玻璃管內裝入電極,再將其中的空氣抽出,就是現在所稱的陰極管。在1835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已經知道電流可以通過真空管,並產生螢光,這就是「陰極線」。[15]
電子的發現
到了十九世紀末葉,英國物理學家 約瑟夫·湯姆森[16]在1897年藉「陰極管」[17]實驗,首先發現「陰極線」是由帶著負電的粒子組成,並藉磁場效應測量出這粒子電荷與質量的比例,湯姆森稱這粒子為「電子」。到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18]做了一個著名的「油滴實驗」,巧妙地藉重力與電力的平衡,測量出電子所帶的電荷約為1.6x10-19庫侖。從電荷與質量的比例,我們可以導出電子的質量約為9.1x10-31公斤,比原子核中的質子約輕1830倍。人類開始窺見物質組成的奧秘。
電子是什麼東西?
顧名思義,電子當然是個粒子。雖然我們稱電子是個「基本粒子」,但是後來卻又發現它又是一種地道的波動(這「電子波」卻不是所謂的電波)。物質粒子要是在一個地方,它就不能同時又在另外一個地方;然而波動必然是得散佈在一片廣大的地方。這是源於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19]在他的博士論文《量子理論研究》中首先提出電子的波動說。他認為愛因斯坦既然能以光波是種「粒子」來解釋光電效應,那麼物質粒子也可看為是一種波動。1927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森的兒子喬治·湯姆森[20]用金屬薄膜,及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家柯林頓·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21]用鎳晶體,分別將電子波的干擾現象[22]顯示於偵測屏幕,證明電子唯有波動才具有的干擾效應。
電子到底有多大?
接下來我們要問的問題就是電子有多大?這下麻煩就有點大了。我們知道原子核大約有10-13公分(或作10-15飛米[23])大小,而電子卻又比原子核小得多了。有些物理學家甚至認為電子是個沒有大小的「質點」,就算用現代最高明的測量方法,我們頂多只能說電子的半徑是小於1萬億億(10-20)公分[24],這已是小得不能再小了。電子若是沒有大小,那麼它的電是怎麼分佈的呢?而且電子還會自轉(故有磁性),這些都是可以準確測量的;但是若電子沒有大小,那麼這些性質(角動量、自轉、磁矩[25])是什麼意思?它們又是哪裡來的呢?雖然我們認識電子已一百多年了,似乎它比我們剛發現它的時候更神秘了。赫胥黎[26]說得好:「科學其實什麼都沒有解釋,當我們知道得愈多,這世界就變得愈荒唐,而四周的黑暗也變得愈深沈了。」[27]
這還只不過是電子故事的起頭。愛丁頓博士說得不錯:「從前我們要知道電子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來沒有答案。沒有任何熟悉的概念可以用來織出電子的圖像。」儘管如此,我們從來不懷疑它的存在。
[1] There was a time when we wanted to be told what an electron is. The question was never answered. No familiar conceptions can be woven around the electron. – 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The Nature Of The Physicsal World
[2] 愛丁頓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1882 – 1944)英國皇家學院會士,著名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
[3] Higgs Boson,2012年CERN「大型強子碰撞機」證實了它的存在
[4] Large Hadron Collider,花了90億美元建成
[5] Cavendish Labora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6] The Eddington Number,沒有人真的知道宇宙有多大,目前天文學家估計可見宇宙約3x1052公斤,與愛丁頓的推算相去不遠
[7] 是所謂的「全同粒子」,Identical particles
[8] ἄτομος (atomos, "indivisible") from ἀ- (a-, "not") and τέμνω (temnō, "I cut")
[9] 光波波長自紫到紅,約400-650毫米
[10] 王充(27年-約97年),科學奇才,不被當時學者的重視,認為他是 「詆訾孔子」,「厚辱其先」。
[11] Benjamin Franklin (1706 – 1790) 美國開國元勳,在雷雨中放風箏企圖引下高壓電,沒被雷打死,真是命大,他人不可仿效。在實驗中風箏其實並沒有被雷擊,風箏在空中時,結於風箏線上的萊頓瓶金葉展開,表示有電,富蘭克林就聰明地終止實驗,全身而退
[12] Otto von Guericke(1602– 1686)發現空氣壓力
[13] Magdeburg,位於易北河畔,在德國的東北區
[14] Sir William Crookes (1832 – 1919) 英國皇家學院院士
[15] Cathode ray, 從加熱的陽極射向陰極的螢光幕
[16] Joseph John Thomson (1856 – 1940) 英國劍橋大學物理教授,獲得1906年諾貝爾物理獎。他有7個助理及他的兒子(George)也都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7] Cathode ray tube
[18] Robert Millikan (1868 – 1953) 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獎
[19] Louis de Broglie (1892 – 1987) 獲得1929年諾貝爾物理獎
[20] George Thomson (1892 – 1975),獲得1937年諾貝爾物理獎
[21] Clinton J. Davisson (1881 – 1958) ; Lester H Germer (1896 – 1971)
[22] Interference phenomena
[23] 1 Femtometre (fm) = 10-15公尺
[24] Dehmelt, H. (1988). "A Single Atomic Particle Forever Floating at Rest in Free Space: New Value for Electron Radius". Physica Scripta T22: 102-10.
[25] Magnetic moment
[26] 阿道斯.赫胥黎 A. J. Huxley (1894 – 1963) 作家(《美麗新世界》),名門之後
[27] Science has explained nothing; the more we know the more fantastic the world becomes and the profounder the surrounding darkness. – Aldous Huxley
photo credit: A.Currell via photopin cc
電子的發現
到了十九世紀末葉,英國物理學家 約瑟夫·湯姆森[16]在1897年藉「陰極管」[17]實驗,首先發現「陰極線」是由帶著負電的粒子組成,並藉磁場效應測量出這粒子電荷與質量的比例,湯姆森稱這粒子為「電子」。到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18]做了一個著名的「油滴實驗」,巧妙地藉重力與電力的平衡,測量出電子所帶的電荷約為1.6x10-19庫侖。從電荷與質量的比例,我們可以導出電子的質量約為9.1x10-31公斤,比原子核中的質子約輕1830倍。人類開始窺見物質組成的奧秘。
電子是什麼東西?
顧名思義,電子當然是個粒子。雖然我們稱電子是個「基本粒子」,但是後來卻又發現它又是一種地道的波動(這「電子波」卻不是所謂的電波)。物質粒子要是在一個地方,它就不能同時又在另外一個地方;然而波動必然是得散佈在一片廣大的地方。這是源於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19]在他的博士論文《量子理論研究》中首先提出電子的波動說。他認為愛因斯坦既然能以光波是種「粒子」來解釋光電效應,那麼物質粒子也可看為是一種波動。1927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森的兒子喬治·湯姆森[20]用金屬薄膜,及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家柯林頓·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21]用鎳晶體,分別將電子波的干擾現象[22]顯示於偵測屏幕,證明電子唯有波動才具有的干擾效應。
電子到底有多大?
接下來我們要問的問題就是電子有多大?這下麻煩就有點大了。我們知道原子核大約有10-13公分(或作10-15飛米[23])大小,而電子卻又比原子核小得多了。有些物理學家甚至認為電子是個沒有大小的「質點」,就算用現代最高明的測量方法,我們頂多只能說電子的半徑是小於1萬億億(10-20)公分[24],這已是小得不能再小了。電子若是沒有大小,那麼它的電是怎麼分佈的呢?而且電子還會自轉(故有磁性),這些都是可以準確測量的;但是若電子沒有大小,那麼這些性質(角動量、自轉、磁矩[25])是什麼意思?它們又是哪裡來的呢?雖然我們認識電子已一百多年了,似乎它比我們剛發現它的時候更神秘了。赫胥黎[26]說得好:「科學其實什麼都沒有解釋,當我們知道得愈多,這世界就變得愈荒唐,而四周的黑暗也變得愈深沈了。」[27]
這還只不過是電子故事的起頭。愛丁頓博士說得不錯:「從前我們要知道電子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來沒有答案。沒有任何熟悉的概念可以用來織出電子的圖像。」儘管如此,我們從來不懷疑它的存在。
[1] There was a time when we wanted to be told what an electron is. The question was never answered. No familiar conceptions can be woven around the electron. – 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The Nature Of The Physicsal World
[2] 愛丁頓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1882 – 1944)英國皇家學院會士,著名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
[3] Higgs Boson,2012年CERN「大型強子碰撞機」證實了它的存在
[4] Large Hadron Collider,花了90億美元建成
[5] Cavendish Labora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6] The Eddington Number,沒有人真的知道宇宙有多大,目前天文學家估計可見宇宙約3x1052公斤,與愛丁頓的推算相去不遠
[7] 是所謂的「全同粒子」,Identical particles
[8] ἄτομος (atomos, "indivisible") from ἀ- (a-, "not") and τέμνω (temnō, "I cut")
[9] 光波波長自紫到紅,約400-650毫米
[10] 王充(27年-約97年),科學奇才,不被當時學者的重視,認為他是 「詆訾孔子」,「厚辱其先」。
[11] Benjamin Franklin (1706 – 1790) 美國開國元勳,在雷雨中放風箏企圖引下高壓電,沒被雷打死,真是命大,他人不可仿效。在實驗中風箏其實並沒有被雷擊,風箏在空中時,結於風箏線上的萊頓瓶金葉展開,表示有電,富蘭克林就聰明地終止實驗,全身而退
[12] Otto von Guericke(1602– 1686)發現空氣壓力
[13] Magdeburg,位於易北河畔,在德國的東北區
[14] Sir William Crookes (1832 – 1919) 英國皇家學院院士
[15] Cathode ray, 從加熱的陽極射向陰極的螢光幕
[16] Joseph John Thomson (1856 – 1940) 英國劍橋大學物理教授,獲得1906年諾貝爾物理獎。他有7個助理及他的兒子(George)也都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7] Cathode ray tube
[18] Robert Millikan (1868 – 1953) 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獎
[19] Louis de Broglie (1892 – 1987) 獲得1929年諾貝爾物理獎
[20] George Thomson (1892 – 1975),獲得1937年諾貝爾物理獎
[21] Clinton J. Davisson (1881 – 1958) ; Lester H Germer (1896 – 1971)
[22] Interference phenomena
[23] 1 Femtometre (fm) = 10-15公尺
[24] Dehmelt, H. (1988). "A Single Atomic Particle Forever Floating at Rest in Free Space: New Value for Electron Radius". Physica Scripta T22: 102-10.
[25] Magnetic moment
[26] 阿道斯.赫胥黎 A. J. Huxley (1894 – 1963) 作家(《美麗新世界》),名門之後
[27] Science has explained nothing; the more we know the more fantastic the world becomes and the profounder the surrounding darkness. – Aldous Hux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