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神】民以食為天


文/何晨暉 (新加坡伊莉沙白醫院 資深職能治療師)

一個嬰孩從娘胎呱呱墜地開始,為人父母的首要之務就是餵奶,特別是母親。不論是餵食母奶或是嬰兒奶粉,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必須每隔四個小時就餵食一次,否則嬰孩就會營養不良、體弱多病,進而影響健康、發育和成長。

此外,有許多的疾病,如中風、癌症、頭或腦部損傷、腦神經系統疾病……等的病人,因為吞嚥功能受損導致吞嚥困難或障礙(dysphagia),以致無法正常進食,必須置入鼻管(N-G tube)以將流質的營養物經由鼻子、食道直接送入胃,或是按病情的嚴重度裝置胃管(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即在肚子部位開個洞置入管子,營養物可直接送入胃裡,再經由腸胃消化系統進行消化和吸收的過程,讓人體取得維繫健康生命所需的養分。對於一些手術後或是因為病重而導致暫時無法進食者,醫師也會以靜脈注射(俗稱「打點滴」)的方式將人體所需的營養物和藥物經由血管注入體內。

由此可見,若要維持或擁有健康和強壯的身體,「食物」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中國近代偉人孫中山先生在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中之「民生主義篇」的內容裡,其首要的論述就強調「民以食為天」,由此可知,「食」之於「民」是何等的重要。一個呱呱墜地剛誕生的嬰孩,若要能健康地發育與成長,必須靠父母天天不間斷地餵食。一個病重不能正常進食的病人,必須靠醫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把「食物」送入體內以維繫生命,最終使能康複。一個國家若要國富民強,其首要之務就是先解決民生問題;只有在人民的「吃飯問題」被滿足了,百姓才有能力從事國家的建設。

聖經告訴我們,當神創造了人之後,祂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人作食物。至於地上其他有生命的物,則將青草賜給他們作食物(參創1:29-30)。可見食物是神所賜,使被造的人和其他有生命的物能生存、繁衍並得飽足(詩104:26-29,145:15-16)。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行曠野路的時候,神也特別為他們準備了食物,使他們早餐吃的是嗎哪、晚上則有鵪鶉肉當晚餐,不至飢餓(參出16章)。因著神的恩典與憐憫,祂絕不會讓祂的子民挨餓。為此,神藉著摩西曉諭以色列眾人,當記念神在曠野的引導、要謹守遵行神所吩咐的一切誡命和祂的道,同時要敬畏祂。因為神沒有在曠野讓他們挨餓,祂賜下他們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給他們吃,目的是要以色列眾人明白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8章)」

自然界中一般的動物每天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尋找食物和果腹(填飽肚子)這件事上,這是求存活、維持生命的最基本需求。然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就不一樣了,人可把這最基本的需求昇華為一門「吃的藝術」,更把它變成一種高級享受。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說能吃是福,若是有幸能吃盡大江南北的美味佳餚,更是前世修來的福。其實,能吃真的是福嗎?果真天天都是山珍海味,結果吃得「腦滿腸肥」,引來高血脂症、高膽固醇、高血壓、心臟病……的話,相信這絕非福氣。然而,主耶穌曾親口說過:「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我們需用的這一切,我們的天父是知道的。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24-33)」

為什麼主耶穌告訴我們這件事的優先順序呢?原來人有別於其他的受造物,神當初在造人的時候,將生命吹在人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有生命的人,參創2:7)。因此,當魔鬼在曠野向「道成肉身,虛己成為人的樣式」的主耶穌挑戰祂的神性之時,主耶穌斬釘截鐵地嚴詞回答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這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人生存不能單靠食物,還要靠神屬靈糧食的供應,才能活得像一個健全的人,否則就是一個仍在罪中「半死不活」的人。

因此,凡是重生得救的人,就是在基督裡新造的人,向神活著的人。若要健壯這向神活著的新生命,就必需要吃靈糧,否則就會造成「屬靈的營養不良」而「靈體虛弱」,尤有甚者,造成「屬靈腦死」,就如聖經所描述的「活死人」一般,沒有聖靈內住,對屬靈的事沒有反應。無怪乎主耶穌要我們為永生的食物勞力,祂更清楚地告訴我們──祂就是生命的糧;祂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就必永遠活著(參約6章)。

人的身體要靠飲食來維持生命,我們的屬靈生命則要靠主耶穌基督(約6:35、47-48、51、53-54),才能得享永恆的生命。今天我們是否只注重追求屬世與身體的需要和滿足超過追求屬靈生命的更新與長進呢?我們曾否對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和那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的糧有過一絲的「食慾」?還是看了就感到「噁心、反胃」?求主幫助我們能夠每天定時定量地攝取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真糧」,使我們的屬靈生命能健康正常地發育成長,做一個身心靈健壯的神國子民,成為神榮耀的見證。

photo credit: Mait Jüriado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