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友玲(知名作家 合一堂師母)
配音/王曉雯
雨神啊!雨神!
時值五月,我們坐車經過熙攘的街道,宣教士約翰突然右手一指,叫我們往右邊看。
先是看見萬頭鑽動的人們,各種顏色的衣裳,然後看見重重人群包圍的中間有一座高聳入天的雨神祭塔。
那座祭塔約有四、五層樓高,是由草捆一卷一卷堆起來的,表面再飾以五顏六色的彩帶,祭塔下方有一座小廟,廟裡供奉的就是尼泊爾人又敬
又怕的雨神雷多。廟前面坐著祭司,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臉,旁邊還有他的助手,也有狐假虎威的氣勢。
整座祭塔,包括小廟和小廟裡的人,都在一個碩大無比的座車上,車子兩邊有輪子,輪子極大,直徑就比一個男人還要高,座車前面有一個很大的軛,不是給牛或是馬拉的,是給人拉的。
據說,這種祭拜雨神的儀式從第三世紀就開始了,人們這樣信仰著:在進入雨季之前,人們先要向雨神示好,祭祀牠、尊崇牠,這樣,牠就會在雨季來臨的時候,大施慈悲,給予大地豐沛的雨水,滋潤百穀,使農作豐收,使百姓蒙福。
為了能不讓自己的田地乾旱,為了不讓自己的耕作枉然,大家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誰願意擔當風險呢?誰願意當民族罪人呢?於是,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的人們都這樣做了,尼泊爾人就是這樣地篤信著。
約翰的妻子桑怡特別帶我們下車去看個究竟。我們靠過去,穿過人群,看見旁邊有幾個女人在擺攤,她們面前都是小燭燈,據桑怡說,那是為祭拜的人預備的,來祭拜的人,如果沒有自備燭燈,就可以跟她們購買,那等於是一種趁機發財的生意。
再靠近點,我們看見車軛下方有許多孩子在玩耍,他們玩弄著大人祭拜過的燭燈,剩下的一點燭火,就足夠滿足他們的童心,黝黑而稚氣的面
龐上寫的是印度教幾百年來對尼泊爾的轄制。
其上,小廟裡漆黑,隱約可見那尊偶像,也是面目猙獰的模樣。祭司沒事忙著,助手也在聊天,在尼泊爾,光陰沒什麼價碼,人們習慣於無所事事。
座車的後面,有幾個著警察制服的男人,據說他們是為管理秩序來的,節慶期間,人群圍觀,難保不會發生事情。
桑怡說,雨神的祭拜儀式會持續一週之久,在這一週之內,這座雨神祭塔會慢慢地移動,經過各大街道,最後走到皇宮前面,尼泊爾國王會親自蒞臨,主持最重要的祭拜儀式,那是整個祭拜大典的最高潮,然後才結束。
「但是啊,這一個禮拜,祭塔不論走到哪裡,都造成交通嚴重的癱瘓,實在是不智之舉,更別說,人們都去慶祝了,工作也不做了,店也不開了,許多事情都荒廢停擺,唉,印度教的節慶帶給尼泊爾的不是祝福,而是落後與貧窮。」桑怡語重心長地說著。
我們親眼看見大塞車,整條馬路根本無法行走,大人小孩、男男女女擁擠著,中間還來幾隻牛漫無目的地晃著。
「況且,他們拜雨神也不是真心的,照理說,拜神該拿出自己最好的獻上,他們不是的,他們來拜神的時候,是拿家裡面不要的東西,如果是獻花,那麼,他們就選劣等的花,如果是獻穀物,就選下級的獻上。純粹做個樣子罷了,哪裡是敬拜牠?」
她繼續沒好氣地說著,道出了尼泊爾人與鬼神打交道時的詭詐與小氣。
「喔!雨神啊!雨神!」這時,我們捕捉了一個男人膜拜的模樣,用相機拍下來,看他的臉似乎是虔誠的,雙手是緊握的,在那座高聳入雲的祭塔前面,他似乎在誠懇地祈求。但是事實如何,誰也不知道,在尼泊爾,祭神的儀式太多了,要討好的偶像數以百萬計。人們的心究竟有幾分敬虔,很難講。
我想起聖經裡一段經文:
「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
真正的雨神是誰?我們應該求誰祝福我們五穀豐收?應該是那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
photo credit: World Bank Photo Collection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