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智慧



文/黃小石博士

如果答案是宇宙的話,那麼問題到底是什麼呢?
─1988[1]年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李德曼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箴言九章10節

今年(2011)2月14至16日,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IBM)推出一具稱為「華生」[2]的電腦與人比賽「危機邊緣」[3]一種極為熱門的機智問答遊戲;十四年前(1997)IBM的一台稱為「深藍」[4]的超級電腦以二勝一負三和的成績擊敗了當時世界西洋棋冠軍卡斯帕洛夫[5],意味著電腦已開始有了思考的能力。可是到底西洋棋有很清楚的規矩,只要電腦計算的能力夠 強(夠快),可以看出不同的每步棋將來可能產生的棋勢,就能使電腦維持不敗的局面。這一點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涂林[6]的偉大的數學家就已經想到了。不過嚴格說來這還不能算是「思想」,所以也不算是真的有了智慧。


到底怎麼才能分辨什麼是電腦在操作,還是人在思想呢?涂林就曾問過這問題。有人認為「人工智慧」一詞,就是出於涂林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情報解碼的研究。到底什麼是智慧的表徵呢?心理學家多以為:1.會學習,尤其是指會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2.會推理 3.能解決問題 4.能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 5.有語文的能力,用有限的文字表達幾乎是無限的各種不同意思;尤其是第五點,似乎是人類智慧的特質。

涂林在1950年建議「涂林測試法」[7]以分辨人與電腦智慧─人可以用鍵盤與顯示器,與在幕後的另外一個人或電腦溝通(交談),若是人不能分辨在幕後的是真人或是電腦(電腦不需要照實回答所有的問題),那這電腦就算是有真的「類人」的智慧了[8]。雖然在當時電腦還是將來的產品,涂林以為五十年後當電腦的記憶體超過十億「數元組」[9]時,就可能成為做得到的事。我們今日回顧這樣的預測,不得不佩服這位數學家的先見了。

可是電腦能夠「懂得」人的語言嗎?「危機邊緣」這遊戲就是要從一個提供的答案,來推想這答案是出自什麼問題。比方說,若有個答案是「蘋果的處理器」(廠商類),它的問題就是「什麼是英特爾公司[10]?」。我們知道這裡「蘋果」不是指一種水果,而是電腦的品牌。有些提供的答案似是而非,包含許多的雙關語及外國語文(同樣拼音、不同的意思),這些 對人而言已是不容易,何況對一個沒有意識的機器而言,要尋找導致這類答案的問題是什麼,就更加困難了。

在2011年二月14至16日三天兩場的鬥智比賽,不只是要記得很多東西就夠了,還要能分辨問題是什麼意思。這些問題是用一般人的語文表達的,所要的答案只有一個(這與Google不同,問Google一個問題,它給你幾百萬個答案)。這場比賽「華生」大勝「危機邊緣」遊戲四十幾年來兩位最優秀的冠軍[11]。看來按照涂林的定義,電腦似乎有頭腦會思想了,人工智慧開始有點像是人的智慧了。若真是如此,百年之後呢?

我們不難想像,像「華生」這類可以「瞭解」人類語文的「專家系統」[12]操作電腦,模擬在特定領域裡的專家的作為,可以幫助或者代替醫生診斷病症,開處藥方(技工先把病情症狀輸入,電腦可以立刻把病症處方輸出,並建議其他的測試與跟進的方法,它還可以每秒鐘「看」一個病人,一天工作24小時,不眠不休);電腦也可以幫助或者代替律師審斷案件,幫助或者代替老師授課等等,以後電腦必漸漸取代人的工作,包括創造更高明的電腦。人若只是一部生化機器,屆時就沒有什麼比得上電腦和機器人,人的自我價值也就愈來愈難以定位了,而人的存在價值也將連帶出現問題,除非人是上帝刻意的創造。

當電腦愈來愈進步,人們也就愈來愈需要依靠電腦的幫助。連人與人的溝通也愈來愈「電腦化」(電子郵件、臉書[13]、簡訊......),甚至有些人寧可用電腦溝通,而不願面對面直接溝通。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雪莉‧特克教授出版的暢銷書《孤獨共對》[14](或作「一起孤單」),就道出人在電腦[15]中雖與萬人連線卻不勝孤獨的窘境。能力與智慧是不一樣的,電腦是人 類創造的高峰,但不是我們生命基本需求的答案。

筆者曾在《信的真諦》[16]與《生命的追尋》[17]中討論人工智慧的問題,不在此重述筆者何以認為人工智慧基本上不同於人的智慧的理由。如今筆者再竊想,就算電腦有了「思想」的形態,它也不會自己發展出任何「敬拜」的情懷,也就是說當它漸漸意識到它的來源,而生發向人(它的創造者)產生敬拜的意念,除非人先把它會「敬拜」的程式放在它記憶體裡面。

人是上帝創造的,是祂把永生的意念[18]和懂得敬拜的情懷放在世人的心中,也許這就是人類思想的高峰,不是機器能夠有的。人的創造者比人高明得太多,所以祂創造的智慧也比人創造的智慧高明得多。故此「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這的確是很有道理的。

注釋
--------------------------------------------------------------------------------------


1.美國物理學家 Leon Lederman (1922 ─):“If The Universe Is The Answer, What Is The Question?"

2.Watson: 紀念IBM的創辦人,Thomas J. Watson (1874 - 1956),有2880 POWER7平行處理器及16兆「數元組」隨機存取記憶體(16Terabytes of RAM)。

3. Jeopardy! Merv Griffin在1964年開創此節目。

4. Deep Blue, 有265個平行處理器。

5. Garry Kasparov, 1985 - 1993年間為世界西洋棋棋王,蘇聯亞塞拜然人(Azerbaijan)。

6. Alan Mathison Turing (1912 - 1954)

7. Turing Test

8. 英國的Loebner Prize for Computer Conversation就是為鼓勵發展能與人對話的電腦而設立的,2009年首獎得主David Levy所設計的Chatbot據說已快要接近於人類的對話能力了。

9. A Byte

10. Intel Corporation,目前世界最大的半導體晶片公司,總部在美國加州灣區。

11. Ken Jennings連勝74場,Brad Rutter獲得最高獎金三百四十多萬美金。

12. Expert Systems,模擬在特定領域的專家、或組織所做的判斷和行為。

13. Facebook,也有譯為「非死不可」者。

14. 《Lonely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by Sherry Turkle, Basic Books(2011)

15. 包括手機、ipod、ipad......等等。

16. 《信的真諦》第二章,宇宙光出版社(2009),ISBN: 978-957-727-372-7。

17. 《生命的追尋》第八章,宇宙光出版社(2008),ISBN: 978-957-727-355-0。

18. 傳道書三章11節

本文摘自宇宙光出版社 《實存的真相》photo credit: Michael Kwan (Freelancer)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