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的治療


文/陳翌真(花蓮門諾醫院 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

台灣的乳癌發生率正逐年增加,好發年齡在40-50歲之間,在我們的周遭親戚朋友當中,一定會有機會聽到罹患乳癌的壞消息,近年來由於醫學的進步,經由適當治療,零期乳癌的十年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第一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對於這樣的疾病有正確的認知、能早期診斷、接受完整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整體而言,乳癌的治療可以分成局部及全身性的治療,「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屬局部的治療,而「化療藥物」、「標靶藥物」、「荷爾蒙藥物」屬全身性的治療。需要不同專業的醫師(包括乳房外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腫瘤內科醫師),與病人詳細解說及討論,共同擬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在過去,得到乳癌的病人需要將整個乳房及胸大肌切除,導致外觀上極大的改變,再加上大範圍的腋下淋巴節廓清術,常造成手臂的淋巴水腫,對女性心理、生活品質皆承受許多痛苦。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不影響治療成果的前題下,乳癌手術逐漸朝向小範圍的切除。1970年代中期,「改良型乳癌根除手術」不再切除胸大肌,並可於手術同時或術後擇期施行乳房整形重建手術。而近10年來研究結果顯示,完善規劃下的 「乳房保留手術」,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可達到與改良型乳癌根除手術病人相同的存活結果。「乳房保留手術」適用於較小的病灶,只切除乳癌及乳癌腫瘤週圍的組織,而在腋下以另一傷口做腋下淋巴腺的清除。腫瘤太大的病人,也可先給予化學治療,等乳癌縮小再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此方式稱為「前導型化學治療」。在腋下淋巴腺摘除也有新進展,可利用染色法或核醫同位素法來檢查乳癌轉移路線的第一顆淋巴結 (稱之哨兵淋巴結),若未轉移,理論上後續的淋巴結就不會轉移,也可不必清除,大幅減少手術的後遺症。

手術過後,醫師會根據病理報告中的重要預後因子:如癌細胞的型態(原位癌或侵犯性乳癌)、細胞的惡性程度、腫瘤的大小及位置、淋巴腺是否有轉移、荷爾蒙接受體(ER、PR)為陽性或陰性、第二型表面上皮細胞成長因子(Her-2/neu)是否過度表現等等,來決定術後的輔助治療。術後放射線治療對乳癌的局部控制以及存活率 都有幫助,由於放射線照射胸壁的下面就是肺和心臟所在,利用新的放射治療技術,能大幅減少放射線經過肺部和心臟所造成的傷害,也能有更精準的治療。除了原位癌和早期的乳癌之外,大多數的病人都需要接受手術後的輔助化學治療,目的是消滅眼睛看不見之癌細胞,病人最害怕的是化療的副作用,近年來有許多強效的止吐、 止瀉藥物、以及白血球生長激素,在臨床使用上能有效的減少化療的副作用,使化療完成度更高。除了傳統的病理分期之外,目前更可利用基因的分析,把乳癌分成五種亞型,不同乳癌亞型的臨床表現及存活率都不同,也期待將來針對不同的基因序列,能有真正「量身訂做」的治療方針。

備註:本文原文刊載在門諾健康書箋
photo credit: Jennie Ivins via flickr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