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何必要一百人聯名上書[1]呢?如果我的相對論是錯的,
只要有一個人指出來就足夠了。─愛因斯坦
當1931年德國大力排斥猶太人的時候,有一百位作家聯名出了一本小冊子,反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得知此事後,便輕描淡寫地說:要是他錯了,只用一個人指出來就夠了,哪裡需要一百個人呢?
很多人都認為科學(方法)可以證明什麼是真理,這看法是不正確的。科學方法或許可以勉強證明某一種說法(理論)「可能是對的」,但是卻能很肯定的證明什麼是錯的,這就是所謂「證偽不證實」的意思。與科學實驗結果相合的理論,可能是對的(從科學歷史的看法,其實應該說與今日實驗相合的理論『還沒有錯』顯得更為恰當) ,而一旦與科學實驗的結果不合時,這理論就肯定是錯的了。
1957年冬天,瑞典傳來留美華裔學人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恆定理」[2],獲得物理諾貝爾獎的消息,全世界華人都以華夏子孫為榮。看見李、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的照片,雄姿英發,神采飛揚,有志男兒當如是焉。那時李政道才31歲,是第二年輕[3]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也才35歲,二人合作五、六年,得此殊榮成了多少青年學子的楷模。次年 (1958)春天,我得知自己「保送」[4]台灣大學,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物理作我一生工作學習的目標。到了我大學畢業的那年 (1962),有一次吳健雄博士[5]來台出席中研院院士會議,並到 新竹清華大學演講,解說她和她的同工在1956年所做鈷60衰退的「弱交互作用」實驗[6],證實了三十幾年來一直奉為圭臬的「宇稱守恆定理」[7]是錯的,奠定了李、楊理論的根基 。吳健雄教授(當時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沒有能與李、楊同得諾貝爾物理獎,實是科學界的一大憾事。
記得那次聽吳教授的演講,見她雍容爾雅、從容自如,一口漂亮的英文,緩緩道來,雖然我能聽懂的不多,但就像聽了 貝多芬的交響樂,聽懂極為有限,但如沐春風,舒暢無比,大師風範表露無遺,讓後生學子們大開眼界,啟發良多。
原來從1926年起,物理學中出現了「宇稱守恆定理」[8],這與「動量守恆」、「質能守恆」、「角動量守恆」等定理一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也就是說:一切物理定理在任何人任意挑選的座標系統(或者其鏡像)都是一樣的。三十年來這定理在電磁作用、核子強交互作用、或重力作用中都是對的,所以相信在自然界中剩下的「弱交互作用」也是一樣。雖然到 了五○年代有人對此有懷疑,但一來沒有理論的依據,二來沒有實證的結果,大家都對「宇稱守恆」抱著很大的信心。自然界中所有的對稱現象,背後都有一個相當的守恆定理,左、右的對稱似乎是無可置疑的(「自然」沒有理由是左撇子)。也許這是為什麼在1956年李、楊的理論問世,1957年吳博士的實驗發表,年底,李、楊就得到諾貝爾物理獎。因為這是一個震動物理界基本信念的發現,三十幾年的理論、許多實驗的證實,只說明「宇稱守恆」在那些情況之下「還沒有錯」而已,吳健雄的一個實驗就足可打翻那個信念了。這就是證偽不證實。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什麼是「實」呢?什麼才是真理呢?科學可以有效地分辨什麼是錯的。至於真理是什麼,這是只能「相信」的。一個永恆的真理,是一個無論在宇宙什麼地方都成立的真理,不是任何一個僅在某個地方、在某個時候所做的科學測量所能證實的。
哲學家羅素也指出:「真理是需要相信的」[9],當然不是所有我們相信的都是真理,科學方法(邏輯、實證、觀測...... ) 可以幫助我們除去一些錯謬的信仰,科學所不能排除的,都有可能是真實的。由於科學基於觀測,所以其功能及結論主要是在「物質宇宙」中的現象,對人類整體的經驗而言,還是相當有限的。
1962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得獎後第五年,他們的關係破裂,分道揚鑣。1982年楊振寧公開宣稱「宇稱不守恆」的理論是他一個人想出來的(雖然他們在1955年得獎的論文中,可能是照英文姓名字母,李政道是首席作者),以後李政道也公開反擊,爭執不休,終而成了科學界的一大遺憾。使人又想起了吳健雄,原來華人引以為榮的成就,湮沒於人性的軟弱中。如今我也從物理界退休,偶爾看到在六年前年屆82歲的楊振寧,與當時28歲的翁帆的結婚照,心中默然……。
科學不但是證偽不證實的,也是無情的。
---------------------------------------------------------------------------------------------------------
注釋
[1]"100 Authors Against Einstein" ( "Hundert Autoren gegen Einstein" ) 1931
[2]Lee, T. D., and C. N. Yang, 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 The Physical Review, 104, Oct 1, 1956.
[3]最年輕的諾貝爾獎金得主是Lawrence Bragg, 25歲,次年輕的有四位,都是31歲,都是物理學家。
[4] 不用再經過入學考試的手續就被收錄。
[5] 吳健雄Chien-Shiung Wu (1912 - 1997) ,江蘇人,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物理博士,一生獲得許多獎項,有居里夫人後最偉大的女性科學家之譽。
[6] Wu, C.S., Ambler, E., Hayward, R.W., D.D. Hoppes, and Hudson, R.P., 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 Physical Review, 105, (1957)
[7] 1924年Otto Laporte (1902 -1971)首先指出宇稱守恆規律存在,O. Laporte, Z. Physik 23 135 (1924) 。
[8] 宇稱守恆( Parity Conservation Law )。
[9] Bertrand Russell, The Problems in Philosophy, Oxford Press (1959).
本文摘自宇宙光出版社 《實存的真相》
photo credit: The PIX-JOCKEY (visual fantasist) via photopin cc
當1931年德國大力排斥猶太人的時候,有一百位作家聯名出了一本小冊子,反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得知此事後,便輕描淡寫地說:要是他錯了,只用一個人指出來就夠了,哪裡需要一百個人呢?
很多人都認為科學(方法)可以證明什麼是真理,這看法是不正確的。科學方法或許可以勉強證明某一種說法(理論)「可能是對的」,但是卻能很肯定的證明什麼是錯的,這就是所謂「證偽不證實」的意思。與科學實驗結果相合的理論,可能是對的(從科學歷史的看法,其實應該說與今日實驗相合的理論『還沒有錯』顯得更為恰當) ,而一旦與科學實驗的結果不合時,這理論就肯定是錯的了。
1957年冬天,瑞典傳來留美華裔學人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恆定理」[2],獲得物理諾貝爾獎的消息,全世界華人都以華夏子孫為榮。看見李、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的照片,雄姿英發,神采飛揚,有志男兒當如是焉。那時李政道才31歲,是第二年輕[3]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也才35歲,二人合作五、六年,得此殊榮成了多少青年學子的楷模。次年 (1958)春天,我得知自己「保送」[4]台灣大學,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物理作我一生工作學習的目標。到了我大學畢業的那年 (1962),有一次吳健雄博士[5]來台出席中研院院士會議,並到 新竹清華大學演講,解說她和她的同工在1956年所做鈷60衰退的「弱交互作用」實驗[6],證實了三十幾年來一直奉為圭臬的「宇稱守恆定理」[7]是錯的,奠定了李、楊理論的根基 。吳健雄教授(當時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沒有能與李、楊同得諾貝爾物理獎,實是科學界的一大憾事。
記得那次聽吳教授的演講,見她雍容爾雅、從容自如,一口漂亮的英文,緩緩道來,雖然我能聽懂的不多,但就像聽了 貝多芬的交響樂,聽懂極為有限,但如沐春風,舒暢無比,大師風範表露無遺,讓後生學子們大開眼界,啟發良多。
原來從1926年起,物理學中出現了「宇稱守恆定理」[8],這與「動量守恆」、「質能守恆」、「角動量守恆」等定理一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也就是說:一切物理定理在任何人任意挑選的座標系統(或者其鏡像)都是一樣的。三十年來這定理在電磁作用、核子強交互作用、或重力作用中都是對的,所以相信在自然界中剩下的「弱交互作用」也是一樣。雖然到 了五○年代有人對此有懷疑,但一來沒有理論的依據,二來沒有實證的結果,大家都對「宇稱守恆」抱著很大的信心。自然界中所有的對稱現象,背後都有一個相當的守恆定理,左、右的對稱似乎是無可置疑的(「自然」沒有理由是左撇子)。也許這是為什麼在1956年李、楊的理論問世,1957年吳博士的實驗發表,年底,李、楊就得到諾貝爾物理獎。因為這是一個震動物理界基本信念的發現,三十幾年的理論、許多實驗的證實,只說明「宇稱守恆」在那些情況之下「還沒有錯」而已,吳健雄的一個實驗就足可打翻那個信念了。這就是證偽不證實。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什麼是「實」呢?什麼才是真理呢?科學可以有效地分辨什麼是錯的。至於真理是什麼,這是只能「相信」的。一個永恆的真理,是一個無論在宇宙什麼地方都成立的真理,不是任何一個僅在某個地方、在某個時候所做的科學測量所能證實的。
哲學家羅素也指出:「真理是需要相信的」[9],當然不是所有我們相信的都是真理,科學方法(邏輯、實證、觀測...... ) 可以幫助我們除去一些錯謬的信仰,科學所不能排除的,都有可能是真實的。由於科學基於觀測,所以其功能及結論主要是在「物質宇宙」中的現象,對人類整體的經驗而言,還是相當有限的。
1962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得獎後第五年,他們的關係破裂,分道揚鑣。1982年楊振寧公開宣稱「宇稱不守恆」的理論是他一個人想出來的(雖然他們在1955年得獎的論文中,可能是照英文姓名字母,李政道是首席作者),以後李政道也公開反擊,爭執不休,終而成了科學界的一大遺憾。使人又想起了吳健雄,原來華人引以為榮的成就,湮沒於人性的軟弱中。如今我也從物理界退休,偶爾看到在六年前年屆82歲的楊振寧,與當時28歲的翁帆的結婚照,心中默然……。
科學不但是證偽不證實的,也是無情的。
---------------------------------------------------------------------------------------------------------
注釋
[1]"100 Authors Against Einstein" ( "Hundert Autoren gegen Einstein" ) 1931
[2]Lee, T. D., and C. N. Yang, 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 The Physical Review, 104, Oct 1, 1956.
[3]最年輕的諾貝爾獎金得主是Lawrence Bragg, 25歲,次年輕的有四位,都是31歲,都是物理學家。
[4] 不用再經過入學考試的手續就被收錄。
[5] 吳健雄Chien-Shiung Wu (1912 - 1997) ,江蘇人,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物理博士,一生獲得許多獎項,有居里夫人後最偉大的女性科學家之譽。
[6] Wu, C.S., Ambler, E., Hayward, R.W., D.D. Hoppes, and Hudson, R.P., 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 Physical Review, 105, (1957)
[7] 1924年Otto Laporte (1902 -1971)首先指出宇稱守恆規律存在,O. Laporte, Z. Physik 23 135 (1924) 。
[8] 宇稱守恆( Parity Conservation Law )。
[9] Bertrand Russell, The Problems in Philosophy, Oxford Press (1959).
photo credit: The PIX-JOCKEY (visual fantasist)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