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流行?──談流行性感冒
清晨7:00
文/馮文侃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台灣屬於潮濕陰冷型的氣候,因此每到季節交換期,感冒即進入高峰期,它在校園、辦公室中傳播,再進入每個家庭中,造成全家人尤其是老人及幼兒的感染。為逃過「流感浩劫」施打流行性感冒預防針已成為全民運動。
然而感冒的流行不等同於「流行性感冒」。感冒在醫學上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源包括多種不同的病毒,「流感病毒」只是其中之一,所以接種「流感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的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指特別由「流感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症狀。它與一般感冒有時在臨床上不易區分,但「流感」卻因特別會造成大流行及更多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而必須更小心防治。
病毒基因常重組 防治不易
「流感病毒」分為A型、B型及C型三種,屬A型、B型最常見。由於「流感病毒」具有基因重組的特性,病毒上的抗原成分時常更改,使得人們無法抵抗新品種的流感病毒,因此,一旦出現新的病毒型且發生感染,就難免大大地流行了。
每年的十一月至翌年三月常是流感好發的季節,又約每隔三年左右會造成地區性的流行;每隔十至十五年便可能引發一次大流行;約過三十年更可導致世界性的泛大流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每逢大流行都會造成大量患者的死亡。
流感症狀初期似感冒 注意併發症
流行性感冒主要經由空氣及飛沫傳播,初期有發燒、胃寒、頭痛、肌肉酸疼、腹痛、反胃等症狀,三至四天後,呼吸道的不適接著出現,如:鼻塞、流鼻涕、咳嗽、咽喉疼等。通常一至二週才會痊癒,有時在發病一個月中,持續有倦怠、食慾不振的情況。
部份流感的病患會併發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腦炎等嚴重感染症,而原本是有心肺疾病、腎臟病、代謝性疾病等慢性病的病人,更會因感染流行性感冒使病情惡化,兒童則可能引發致命的「雷氏症候群」。
建議幼童、老年人定期施打疫苗
因此可見幼兒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危險群,更要慎防被感染,而疫苗的引進可提供好的防治效果。流感疫苗在每年十月至十二月是最佳施打時間,但流感抗體會在施打後的四至六個月內便漸漸減少,所以必須每年再接種。九歲以下的兒童第一年接種時須連續注射二劑,二劑各相隔一個月,雖然有少數接種者會出現一、二天的不適反應,但大大的減少了感染的高危險機率,它仍是有價值的防治方法。
針對已得到流行性感冒的高危險族群,或因而導致較嚴重症狀的一般患者,目前有抗病毒藥物可用,口服「克流感」及吸入劑「瑞樂沙」兩種,在感染早期使用可減輕流感症狀,但並非所有流感患者都必須服用,最好遵從醫師處方治療。
圖片來源:andreasnilsson1976 via photopin cc

關於我們: Love touch 愛觸動雜誌
一份觸動全球華人心靈、生活全方位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