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清裕(賴明智婦產科診所副院長)
台灣的剖腹產比例,自 1996 年以來大多數維持在 32-34% 間,較智利的 40% 和巴西的 36% 為低,但高於英國的 21.4%、美國的 24.4%、和瑞典的 11.9%。
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則訂在 15%。因此,在醫院評鑑和健保給付中,都訂下剖腹產最高比例,如區域醫院剖腹產率應≦32%,超出則予以處分。
要降低剖腹產率,除了嚴謹的審核適應症外,鼓勵「剖腹產後的陰道生產」(VBAC)也是很重要,因過去產科曾有「一日剖腹產,永遠剖腹產」的金律,而使得這類重複剖腹產比率,約佔全部剖腹產的1/3。
Smith 等在 2002 年發表一篇在蘇格蘭的 313,238 名生產報告,其中 15,515 位婦女嘗試 VBAC,新生兒週產期死亡率比計劃重複生產的新生兒高出約 11 倍。在試 VBAC 中因子宮破裂所造成新生兒週產期死亡率為一萬分之 4.5,更是高出 8 倍於沒有剖腹產(及前胎陰道產)的經產婦和初產婦。
結論為前次剖腹產,如嘗試 VBAC 的新生兒死亡率高過計劃性重覆剖腹產的新生兒。而由於子宮破裂所造成新生兒死亡率,亦明顯高過其他婦女的其他生產方式。
陰道生產的好處包括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出血少、手術傷害少、產後發燒少也較少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症;但 VBAC 比一般平常的陰道生產多了一項危險,那就是子宮破裂,其發生率約在 0.3-1.7% 之間。一旦發生,將會造成母、子的危險,及醫療糾紛。
以下就針對剖腹產後的陰道生產(VBAC)和重覆剖腹產做一探討並回顧一些文獻:
以下就針對剖腹產後的陰道生產(VBAC)和重覆剖腹產做一探討並回顧一些文獻:
一、成功率
VBAC 的成功率在 60-80% 之間。以往文獻中指出,前次生產若因第二產程有難產接受剖腹產,表示骨盆相對狹窄,則下次只有 13% 能成功完成陰道生產;但根據 Bujoid 等在 2001 年的報告,在 2,002 例 VBAC 個案中,前次剖腹產而後再次陰道生產的成功率 65.6-82.5%,無統計上的差異。
VBAC 的成功率在 60-80% 之間。以往文獻中指出,前次生產若因第二產程有難產接受剖腹產,表示骨盆相對狹窄,則下次只有 13% 能成功完成陰道生產;但根據 Bujoid 等在 2001 年的報告,在 2,002 例 VBAC 個案中,前次剖腹產而後再次陰道生產的成功率 65.6-82.5%,無統計上的差異。
二、 子宮破裂的危險因子
1. 剖腹產直切手術法:如前次子宮的切口為直切(vertical),則 VBAC 中子宮破裂的發生率達 8-12%,不應嘗試。
2. 引產:引產在 VBAC 被認為子宮破裂的重要因素,所以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對此強調曾有剖腹產史或重大子宮手術者,儘量不要用引產生產。
3. 曾有兩次剖腹產:Caughey 等報告,曾有兩次剖腹產者, VBAC 時子宮破裂發生率比曾有一次剖腹產的產婦高出 倍。另外,Miller 等對其十年中嘗試 VBAC 婦女之統計,曾有 1 次和 2 次剖腹產,子宮破裂率後者高出前者 3 倍。
4. 與前次胎剖腹產相隔的時間:再次懷孕發生在前次胎剖腹產後的 6 個月以 Esposito 等認為子宮更易有破裂的傾向,原因是子宮肌肉創口尚未完全長好。
5. 苗勒氏管(mullerian duct)發育異常之先天子宮畸形: Ravasia 等在 1999 年報告,在苗勒氏管發育異常的婦女,如單角子宮、雙角子宮、子宮中隔和雙子宮 VBAC 中子宮破裂發生率為 8%(2/25),遠高於正常子宮 0.61% 的破裂率 (11/1788)(P=0.013)。子宮先天異常的婦女,同時有較高的胎心異常率(60%vs14.1%,P=0.013)和臍帶脫垂率(8%vs 0.45%,P=0.0076),均表示有苗勒氏管異常婦女嘗試 VBAC 問題會較多。
6. 產婦年齡:Shipp 等在 2002 年報告,3015 位嘗試 VBAC 婦女,≧30歲婦女的子破裂率為<30歲婦女的 3.2 倍。
1. 剖腹產直切手術法:如前次子宮的切口為直切(vertical),則 VBAC 中子宮破裂的發生率達 8-12%,不應嘗試。
2. 引產:引產在 VBAC 被認為子宮破裂的重要因素,所以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對此強調曾有剖腹產史或重大子宮手術者,儘量不要用引產生產。
3. 曾有兩次剖腹產:Caughey 等報告,曾有兩次剖腹產者, VBAC 時子宮破裂發生率比曾有一次剖腹產的產婦高出 倍。另外,Miller 等對其十年中嘗試 VBAC 婦女之統計,曾有 1 次和 2 次剖腹產,子宮破裂率後者高出前者 3 倍。
4. 與前次胎剖腹產相隔的時間:再次懷孕發生在前次胎剖腹產後的 6 個月以 Esposito 等認為子宮更易有破裂的傾向,原因是子宮肌肉創口尚未完全長好。
5. 苗勒氏管(mullerian duct)發育異常之先天子宮畸形: Ravasia 等在 1999 年報告,在苗勒氏管發育異常的婦女,如單角子宮、雙角子宮、子宮中隔和雙子宮 VBAC 中子宮破裂發生率為 8%(2/25),遠高於正常子宮 0.61% 的破裂率 (11/1788)(P=0.013)。子宮先天異常的婦女,同時有較高的胎心異常率(60%vs14.1%,P=0.013)和臍帶脫垂率(8%vs 0.45%,P=0.0076),均表示有苗勒氏管異常婦女嘗試 VBAC 問題會較多。
6. 產婦年齡:Shipp 等在 2002 年報告,3015 位嘗試 VBAC 婦女,≧30歲婦女的子破裂率為<30歲婦女的 3.2 倍。
三、胎兒健康
Smith 等在 2002 年發表一篇在蘇格蘭的 313,238 名生產報告,其中 15,515 位婦女嘗試 VBAC,新生兒週產期死亡率比計劃重複生產的新生兒高出約 11 倍。在試 VBAC 中因子宮破裂所造成新生兒週產期死亡率為一萬分之 4.5,更是高出 8 倍於沒有剖腹產(及前胎陰道產)的經產婦和初產婦。
結論為前次剖腹產,如嘗試 VBAC 的新生兒死亡率高過計劃性重覆剖腹產的新生兒。而由於子宮破裂所造成新生兒死亡率,亦明顯高過其他婦女的其他生產方式。
結 論
台灣醫界及社會人士一直在批判婦產科不能將剖腹產率降低,主觀認為係因醫師怕麻煩、愛錢,按照已不接生的老婦產科醫師的經驗,這種看法基本上是有偏差的。
台灣醫界及社會人士一直在批判婦產科不能將剖腹產率降低,主觀認為係因醫師怕麻煩、愛錢,按照已不接生的老婦產科醫師的經驗,這種看法基本上是有偏差的。
剖腹產率在台灣偏高,主要係非醫療因素,包括迷信、追流行、扭曲的醫療政策及法律,從這篇文章中列舉的數據顯示,在一個設備完善、人才充沛的醫院,不論對母親或胎兒,選擇性重覆剖腹產均較 VBAC 為佳,依目前健保對生產的給付,是無法維持醫院高標準的生產,一旦子宮破裂,醫院、醫師均無法承擔病患及社會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這是台灣醫院已找不到婦產科住院醫師的重要原因,由於剖腹產的安全度極高,若醫療政策不變,台灣剖腹產率絕無法降低。
(圖片來源:mak345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