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法則
清晨7:00
文/朱延智博士
一、「需求」法則
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得知,影響人的需求變數很多,而且不一定跟錢(價格)扯得上關係。但在經濟學領域,則只強調「需求」和「價格」兩者之間的關係,並將「需求法則」界定為,「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人的需求量與商品價格間,會呈現反向的變動關係」。在其他因素不變下,單考慮一物本身的價格,則當價格愈高,消費者買得愈少;也就是一物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動關係。譬如,房價飆漲,買房的年輕人,就變少了。
二、「需求」法則涵蓋兩大邏輯
1. 所得效果(Income effect)
當某需求的商品價格下跌時,所得儘管不變,但因商品價格下跌,無形之中等於所得增加,買得商品量增加。當不景氣時,這種現象最常見。
2. 替代效果(Substitute effect)
當某需求的商品價格飆漲時,所得儘管不變,但因商品價格飆漲,無形之中等於所得減少。譬如,高鐵票漲價了,相對坐統聯、臺鐵的人就變多了,兩者之間就產生了替代關係。
三、例外的需求法則
有法則,就會有例外!「需求法則」的例外,指的是「季芬財」( Giffen goods)和「炫耀財」( Conspicuous goods)。
1.「季芬財」( Giffen goods)
這是英國統計學者Sir Robert Giffen ( l837-1910)觀察到的怪異現象,因為一般商品的價格愈低,需求愈高,但是馬鈴薯價格上升時,窮人對馬鈴薯的需求,反而上升。換言之,明明這個東西在漲價,怎麼大家買得更多?因為凡是「季芬財」,大多是生存必需用品,再不買,如果又漲了,那還要活下去嗎?
2. 炫耀財 ( Conspicuous goods)
這是由Veblen 所提出。當價格愈高,需求就愈大!這主要的目的,是用以表彰經濟個體之社會地位或財富,因而出現價格與需求量,呈現同向變動的現象。例如,大豪宅或鑽石等。
價格牽動需求,價格變成需求背後的樞紐,這是市埸經濟學的看法。但如果從人生整體的意義來看,人能不能進天堂,其實是人最大的需求。如果人奮門了一生,苦了一輩子,結果會衣住行的需求是滿足了,但卻進不了天堂,那不是白活了嗎?
本文引自《圖解經濟學:最重要概念》
photo credit: 401(K) 2013 via photopin cc

關於我們: Love touch 愛觸動雜誌
一份觸動全球華人心靈、生活全方位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