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的故事-經典演化範例?


文/黃小石博士

徜使能證明有任何複雜器官不是經過無數的、連續的、輕微的變異而形戚,那末我的學說就要完全破產。 
──達爾文《物種起源》 

動物園裡各種生物中,沒有能與長頸鹿相比的。牠是目前存在的萬物中,唯一的鶴立雞群者。

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暨演化生物學家古德1教授在他的 1996年的一篇論文2中這樣說:「教科書中最誇張的故事就是長頸鹿那誇張的脖子的演化」3。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4首先提創長頸鹿演化過程,一直沿習至今仍作為生物教課最典型的說明生物演化的範例。雖然現在有許多專家們已不再接受拉馬克──達爾文對長頸鹿演化機制的看法,但是這仍是一般人對演化論接納的有力證據之一,這也是筆者在求學時期所受到的教導,從來沒有人告訴我說這可能是錯的例子。


據拉馬克的說法,長頸鹿是這樣來的:從前的長頸鹿脖子並不長,後來非洲草原5出現旱災,地上草源不足,於是長頸鹿吃一種刺槐6樹上的葉子,頸子長的吃得飽,於是大家都努力伸長脖子吃樹上的葉子,脖子長的長頸鹿就有了生存的優勢,得以把長脖子的基因傳給下代,代代相傳,脖子也就一代比一代漸漸拉長(長頸鹿已有一百萬年的歷史),到今日已成了頂天立地的巨物。據說最高的長頸鹿名叫喬治,有29呎(約9公尺)之高(一般的公長頸鹿也可以長高到18-19呎),這個說法傳了二百年,而且漏洞也很多,只是沒有什麼人告訴我們老百姓問題出在哪兒,於是將錯就錯地把我們一直留在十八世紀的學說裡。

拉馬克──達爾文長頸鹿演化理論有些什麼問題呢?近代專家們指出:

1. 若長脖子是其生存競爭的主要武器(脖子短的長頸鹿逐漸被淘汰),何以母長頸鹿的脖子比公的要短上三呎(0.93公尺)呢?斷奶後的小長頸鹿又如何生存呢?

2. 若長頸鹿以能吃到樹上高處的葉子為其競爭力的優勢,所觀察到長頸探食的習慣並不是常採樹頂的葉子,而是採與其肩平高、樹中間的葉子,與一種「長頭羚羊」7採食高度一樣,無謂地增加了競爭對手。

3. 若要想搆到高樹上的葉子,把脖子拉長不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爬樹或直立才是。為什麼一些會爬樹的羚羊類的動物卻不在熱帶草原演化出來呢?若是需要長頸才能適合生存,何以在同一草原上有這麼多「短頸」草食的動物存在呢?其實我也可以問說:長頸鹿的脖子真的很長嗎?它在各動物中的確有最長的脖子,可是這不見得是恰當的比較標準。從長頸鹿身體的結構看來,長頸鹿的脖子可以說是太短了一些。且看各種動物喝水的姿勢,幾乎低下頭去就可以喝到水,而長頸鹿的脖子卻太短,構不著水面,只好把前腳八字大開8,姿勢狼狽不堪不說,生命安全可能不保,試想此時若有獅子來襲,必然是措「腳」不及,危險異常了。不但喝水不便,想吃地上長出的青草也是一樣不便,一個原來以食草為生的動物(起初的假設),怎麼會放棄這種生存的機制呢?

脖子愈伸愈長的講法,漏洞還有許多:

1. 單單脖子長是行不通的,這會帶來重心不穩的困擾,所以腳也得變長,而且整個動物的長度、體重都得增加,不然長脖子往前一伸,整個身體就會翻倒在地了。脖子可以想法子拉長,但拉脖子把腳也拉長,可就沒聽說過了。

2. 頸子長高,所以血壓也需增加,長頸鹿的血壓約240mm/170mm,比一般人的血壓高一倍,所以牠有一個極大的心臟,約2呎多長、重達25磅,比人心重40倍。看來拉脖子也得把心臟拉大了才行,否則長頸鹿一抬頭挺胸,就要暈倒在地,不是適者生存的好策略。

3. 喝水的問題之一:當長頸鹿低頭喝水,頭的長度一下子就低了18、9呎,加上心臟強力的壓縮,血液順勢往頭部衝下去,實在容易導致腦溢血。但是在長頸鹿的頸部血管及腦下附近,有「奇妙血管網」9的組織,並且血管中長了一些「單向瓣膜」10,無論是牠需要很快地抬頭或低頭,都能維持其腦部的血壓,這幾乎是長頸鹿的獨家秘笈11

4. 喝水的問題之二:長頸鹿低頭飲水,水得從其口腔往上倒流約12呎的食道,才能進入胃中,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食道的肌肉必需能有某種「同步蠕動」的機制,把水一口一口地逼送上去,再進入胃中。

5. 脖子長了,氣管也就長了,12呎的氣管倒是可以造成呼吸上的困難。當動物把肺中的「廢氣」呼出去時,其中有一部份是留在氣管裡成了呼不出去的廢氣,若是氣管太長,其容量也大,呼不出去的廢氣也多,唯一解決的方法是長出一個大肺來,這肺得比同樣大小動物的肺要大得多才管用,那麼長頸鹿的肺就需要因脖子變長,而逐漸變大,而且這從外界壓力來的改變,能在這物種的基因中傳遞下去(這不是件顯性的事,網球健將因練球而手臂發粗,他孩子的手臂並不會因此而天生一副粗手臂)

這類的問題還很多,例如生產的問題(小長頸鹿何以能從高頭大馬的媽媽離地5、6呎高的產道生出來,而不致撞破腦袋);止血的問題(小腿血液靜壓甚高,若不小心刮破腳,止血困難)……等等。

單單為了搆到高一點的樹枝上的葉子,努力將脖子伸長,同時還能變出一顆其大無比的心臟、結構精巧的血管系統、四肢、肺臟……等等複雜的器官,一百萬年的演化史實在不夠長久,許許多多的活化石(蟑螂、蜻蜓、魚、蝦),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來的變化都非常之小;同時又完全沒有任何「中頸鹿」化石的證據,拉馬克古老的理論不合適作為演化論的典型範例。

科學的進步主要是認識其不正確的地方而想法子改善。演化論對不對,不是一個神學問題,而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科學問題。科學不是為了要證明自己的想法或信念是對的,而是要知道實存的真象到底如何。

古德教授對於傳統達爾文積少成多的漸進演化機制表示不能贊同。他提出「間斷平衡」12的演化理論。他是個古生物學家,以為從化石的證據看來,當一種生物一旦出現,似乎經過很長的時間(當以千萬年計),其形態穩定,並不改變,進入一種「平衡」的狀態,但可以突然改變(突然是指幾千年或幾萬年,在化石的年表中,這是很短的一段時期),而突變成另一種新的形態(物種),這種說法可以解釋多數的化石證據,同時也解釋為什麼已有的化石證據中,何以找不到演化的「缺環」13,因為中間型的生態存在的時間太短。這突變的過程是出於生物的基因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忽然改變,所以生態的改變也是突然的,若是這突變有益於此生物,這新種就得以存留。

古德這種理論固然有很多可取之處,但是也不是沒有缺點,學者們仍在研究(爭辯)之中,最大的困難之一也是在乎:一個新的物種(比方說長頸鹿)的出現,必須涉及許許多多的基因(例如:脖子長、心大、肺大、血管特殊結構……),這種同時出現配合的突變的機率非常的小,所以也是一個很牽強的理論。

長頸鹿不是一個幻象,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現存的動物,牠到底怎麼來的?若說是上帝造的,這也並沒說明祂是怎麼造的。當然上帝也可以直接導致長頸鹿的前身基因一連串合適的突變而「創造」出長頸鹿,聖經裡沒有仔細說明,我們也只能揣想。整個宇宙和其中的一切定理都是出於上帝的手筆,祂要怎麼造,就可以怎麼造,若我們想多知道一些,我想答案不只在聖經裡,也在實驗室裡。合乎事實的理論(包括神學理論)才可能是真實的理論。若是上帝無中生有地造出長頸鹿,這便成了「神蹟」,神蹟是不需理論來解釋的。演化論是一個科學理論,不應當把它當作一個信仰,當用嚴謹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一個正確的理論,是需要對「如何得來」的問題有全面且教人心服的交代。若是我們不知道長頸鹿是如何演化來的,這不代表演化論是錯的,當然也不代表它是對的。

科學的問題當用客觀的科學方法來解明,神學問題也當用客觀的神學方法來研究。愈是困難的問題,愈是需要彼此合作與交流。科學的日的,不是要證明神學是錯的,反之亦然。它們終極的目的,都是要認識真理,共睹什麼是實存的真象。

注釋
---------------------------------------
1. Stephen Jay Gould (1941 - 2002)
2. Stephen J. Gould, The Tallest Tale. Natural History. May 1996. Pp. 18- 27. http://bill.srnr.arizona.edu/classes/182/Giraffe/Tallest%20Tale- Illus.pdf
3. “The Tallest Tale is the textbook version of giraffe evolution- a bit of a stretch.” Stephen J. Gould
4. Jean Baptiste Lamarck (1744 - 1892)
5. African Savannah
6. Acacia tree
7. Gerenuk (Litocranius walleri)
8. 長頸鹿喝水時,低下頭來搆不到水面,所以牠其實是短頸鹿?
9. Retia mirabilia
10. One way valves
11. 一種稱為歐卡皮的鹿(Okapi)也具有類似的組織,所以有人以為長頸鹿是由歐卡皮鹿進化來的。(嚴格來說,是從與歐卡皮鹿同一的祖先進化來的,目前找不到這同一祖先的證據。)
12. Punctuated Equilibrium
13. Missing link

本文摘自宇宙光出版社《實存的真相》
photo credit: Peter Miller via flickr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