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然耳-常識與實存


文/黃小石博士

常識只不過是人在十八歲以前所收集的偏見就是了。1 
—愛因斯坦

取一個白瓷杯(或其他不太透明的淺色杯子),其杯底的半徑與杯口的半徑大致相同。在此杯中注入半杯咖啡(或清茶、濃茶、墨水……),再從上觀看杯中咖啡的顏色,然後倒入清水把杯加滿,試想這杯咖啡的顏色是不是只有先前半杯濃咖啡的一半深?若真的去做這個簡單的實驗,就會發現這杯淡咖啡的色澤一點都沒有改變,與先前一樣。現在咖啡的濃度只有先前的一半,而它的顏色(自上往杯內望去)卻沒有變淡,這是因為雖然加入了清水,但是杯中咖啡的色素的總量並沒有減少,所以我們從杯口看下去,所有的色素都看見了,故此它的顏色不會改變。這其實不是什麼太難的問題,只不過答案有點出人意外就是了。

再取一杯滾燙的咖啡,加入兩湯匙常溫的牛奶,等五分鐘才喝這咖啡;或讓這杯滾燙的咖啡先放五分鐘,再加入同樣兩湯匙的牛奶,試問:在哪種情況下這杯加了奶咖啡的溫度比較高?還是沒有不同?先加奶,後加奶,有沒有差別?有差別:先加奶,咖啡溫度立刻降低,所以比後加奶的咖啡失熱率略低。因為這杯咖啡的溫度與其所含的熱量成正比,又因先加奶的咖啡五分鐘後失散的熱較少,所以溫度比後加奶的咖啡略高。若喜歡喝熱咖啡,則先加奶為宜。這答案與熱力學有關,與「常識」無關。

據說在八O年代美國加州史坦福大學2的研究所,曾為女生的錄取率的問題,引起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風波。原來有人控告史坦福大學歧視女生,因為女生平均錄取率比男生的低(錄取率就是錄取的人數除以申請入學的人數)。但是校方卻反駁說,他們其實是優待了女生,因為研究所中每一系女生的錄取率都比男生的高。有人以為這是不可能的,全校平均錄取率不就是各系錄取率的平均嗎?不是的。這也不能算是什麼太難的問題3,只不過答案有些出人意外就是了。

再舉一例:若一人以每小時55哩的速度開車上山,然後以每小時65哩開車下山返回,試問:他上下山平均速度是不是每小時60哩?答案是:平均速度不到60哩。這些問題都指出我們常常「想當然耳」的事,其真象其實與我們所想的不同。(這是因為他上山時所費的時間比下山時久些的緣故:若他以每小時65哩行駛一小時,再以每小時55哩行駛一小時,他的平均速度就正好是每小時 60哩。)

試問在現代的社會中,自由既是眾人都認為最高的德行,是否最自由的社會就是最理想的社會?美國總統頒發的「自由勳章」4是美國公民所能得到的國家最高的榮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5所以每個人都當有自由,那麼孩子們呢?

許多人小時候都放過風箏,我也放過,知道這的確是件非常好玩的事。當孩子們把風箏放上去之後,只見它乘著風愈飛愈高,有時巴不得自己就成了那只在天上翱翔的風箏;而當手中持著線感受它的張力時, 就像是釣到了魚,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試問:這根拉住風箏的線,是為了要綁住這只風箏,好由人來決定它飛的高度,還是為了要表明持線人的所有權?在這根線另一端所繫的風箏,是屬於持線的孩子嗎?

要是沒有這根「約束」的線,風箏根本就飛不起來,如同地上的一些廢紙,隨著風起胡亂飛舞罷了,哪有可能像有線的風箏一般,飛得那麼精彩、那麼高遠?斷了線的風箏不但是失落的風箏,也是一只不能再飛的風箏,不是一只「獲得自由」的風箏,而不再是「風箏」了。你若是一只風箏,要不要那根線?

再試問是否人死都如燈滅?人怎能知道死亡的真相呢?又何以持此論者當自己面臨死亡時會驚慌失措呢?是否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到底何為「善」?常識是好的,但至終常識是一回事,事實是另一回事;思想是一回事,實存又是另一回事。實存是可以認識的,不然實存就是一個空洞沒有意義的概念了。


注釋
---------------------------------------
1. Common sense is the collection of prejudices acquired by age eighteen -Albert Einstein筆者刻意將此問題簡化,另一重要因素是:兩杯咖啡失熱速率也正比於其失熱面積,面積是正比於其總質量的2/3次方,故不足以抵消溫度的差別所失的熱量(與其質量成正比),所以答案仍是正確的。
2. Stanford University, 著名私立大學,成立於1891年,目前約有6,500位本科生,8,500位研究生。
3. 請參閱拙作《生命的追尋》176頁,註91,宇宙光出版社(2008),ISBN: 978-957-727-355-0。
4.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5.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Petofi Sandor)在1847年,他24歲時寫下的不朽名言。

本文摘自宇宙光出版社《實存的真相》 photo credit: --Filippo--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