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危機管理的迷思



文/朱延智博士


「迷思」的意思,就是群體認為是對的,所以朝這個方向發展。其實他是錯的!其結果則相當嚴重。在企業危機管理方面,有幾項重大迷思。

迷思一:內部完善,就不會出現危機?
(一)一般認知與實際差距:很多企業認為,只要一切盡其在我,將各方面的制度做得愈完善,危機就會消失。事實上,企業僅能盡其在我,掌握內部環境的因素。但外部環境的變化,或政府的經貿決策、天災巨變、競爭對手突然研發出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這些都可能會導致企業危機。
(二)特別提醒:不是企業內部做好各項管理,就能長治久安。同時在此也要特別提醒公司高層決策者,以往危機處理,主要靠的就是經驗法則。但環境是動態變遷,而非停滯不動,所以如何從經驗法則提升到系統的科學法則,是企業危機管理刻不容緩的戰略主軸。
(三)日本危機管理思考模式:在日本經營者的潛意識裡,認為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不能有所失誤,所以往往出現否定危機存在的傾向。

迷思二:企業危機處理=企業危機解決?
一般人很容易誤認,進行企業危機處理,就等於解決企業危機!
(一)盲點:既然已經危機處理,那當然是解決危機。但為什麼又不等於危機解決呢?這主要是關係到處理戰略的正確與否,以及處理的速度是否能超過危機的擴散性。
(二)「=」的關鍵:企業危機處理是否能等於解決危機,關鍵在於正確且即時的處理。如果是不正確的危機處理,不僅無法解決危機,更可能會加重危機的嚴重程度,而使危機升高。

迷思三:企業不會出現「危機幻覺」(crisis hallucination)?
(一)「危機幻覺」內涵:由於危機的根本解決,主要是依賴人的判斷,然而人的主觀因素(經驗、情緒、年齡和性別等),以及外在刺激的干擾,常是錯覺的重要來源。這種與相應現實的客觀情境不符的主觀認知,而出現歪曲外在刺激強度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危機幻覺」(crisis hallucination)。
(二)「危機幻覺」結果:危機幻覺會造成輕估、低估、高估等錯估的現象。這種幻覺可能使危機升高,也可能浪費企業寶貴的資源,而延誤危機的處理。企業決策階層的錯誤判斷,如同埋下一枚定時炸彈,將使複雜不安的危機更為惡化。

迷思四:企業危機絕對可以避免?
危機的發生,可能來自於外環境,也可能來自於企業內環境。
(一)內環境危機來源:內環境危機是可以避免的!一般來說,內環境的危機,可能由於資本能力、銷售能力、技術能力、商品、成本經營、人才、勞動力等方面所致。內環境所產生的危機,企業絕大部分都可以反求諸己,不斷地改進加強。
(二)外環境危機來源:外在大環境之變,以及變中所隱含的危機,絕非操之在企業主的手中。外環境是客觀的外在形勢,尤其是自然界的危機(如921大地震),更非企業的主觀意志所能左右。諸如匯率、市場競爭、火災、地震、水(旱)災、竊盜、詐欺、國際局勢、軍事衝突、法制、人口、科學技術變遷速度、油價漲跌……,都顯示不是所有的危機,可以靠自己單方面的意志或努力,所能完全避免的。
如果不曾末雨細繆、防範危機於未然,一旦危機爆發,同樣會使企業陷入致命的深淵。

迷思五:危機=轉機
(一)國人喜歡把危機解釋為「危險」與「轉機」,似暗示有危險,也就會有轉機。但是,此一說法卻是把危機管理,看得太過於簡單與輕易,忽視了危機的複雜度與困難度。
(二)危機非自然變成轉機:危機變成轉機,關鍵在於看到危機中轉變的機會。但在高度緊張壓力下,若非事前經過專業訓練,危機很難變成轉機。以2002年5月25日之華航澎湖空難,與2000年10月31日新航桃園機場空難為例,在危機爆發後,尚未墜機前,於龐大壓力且時間又極短的情況下,有多少成功處理的機率?



本文引自《圖解企業危機管理》

photo credit: Ano Lobb. @healthyrx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