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Mr. Right (三) 放膽追求心所愛


文/毛瓊英(專欄作家)

你們求仍然得不到是因為你們的動機不好;你們所求的不過是要揮霍享樂罷了!
雅各書四章3

阿丁喜孜孜地跑去買來熱食給永馨吃,兩人坐在一起靠得很近。永馨當時確實芳心寂寞,很想身邊有一個背膀可以靠。不過一陣意亂情迷之後,她又恢復了正常。她以為,在真正的白馬王子沒有出現之前,和阿丁維持這種比同學親密卻又不是男友的關係,對她而言是最好的保障。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個備胎、活棋的局面。


少女的心等待Mr. right,原本就是正常的。終於她心儀的學長出現了,她要盡一切可能抓住這個機會,找到自己的幸福,難道不對嗎?照兵法來說,阿丁目前的存在就像絆腳石一樣,必須除之而後快。但是,又如小萱說的一樣,她一定要好好處理,不能做得太明顯、太絕情,以免落人口實,還會遭阿丁的反彈。畢竟,他在她身上是用了心的。現在,不能任性、也不能逃避了,永馨對自己說。但是究竟該怎麼做會是雙贏的結果呢?永馨在床上反覆的思考對策。

能否大膽追求想要的愛


終於,她撥了一通電話給阿丁,告訴他自己因為生理週期引起不舒服,這幾天都需要休息,要他別擔心、也別來找她,明天剛好沒課,她依然會待在宿舍,週一上課時再詳談吧!從阿丁焦急的聲音中,聽得出阿丁還是擔心她的狀況,一直問需不需要看醫生。

永馨放下電話,有一點心虛和愧疚。阿丁對她還真是有心,可是感情的事並不是只有「有心」就夠了,愛情需要一些無法釐清的激情、化學變化、心中砰然一動的撞擊、那種說不明白在心裡翻動的渴望,時時刻刻渴望見到那個人,渴望和他在一起,渴望和他共同做些什麼……。然而可惜的是,這個人並不是阿丁。她不能欺騙自己的感覺,因為阿丁對她有心就用感恩把他當情人,那或許可以稱為恩情、友情,卻不是愛情啊!她還這麼年輕,還沒有嚐過愛情的滋味,為什麼不能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愛情?

永馨不管方希文現在是否有女友,也不在乎他是否已經固定下來,那並不重要,因為所有的感情都是現在進行式,瞬息萬變、講求實力的。只要男未婚、女未嫁,大家都有公平的機會。如果她和學長在一起更合適、更來電,過去的感情為什麼不能翻盤?為什麼大家在不同的時間點上相遇,就可以用時間先後來作為「情侶」定義的首要標準?她才不吃這一套呢!

於是週六下午,她刻意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穿上新添置的普普風圖形小背心搭寬鬆的長衫和香菸窄褲,另配一雙帆布軟鞋,這是畫報上最 In 的穿法,時髦又休閒,上山下海都相宜。永馨再畫上從電視購物台學會的煙燻眼影,戴上濃黑的假睫毛,擦上亮光唇膏,她覺得這樣才會讓整個人看起來立體、魅力十足,待一切安排妥當,她立刻興沖沖地去學長的教會和他碰面。

好不易來到位在市要大樓裡的教會,上百坪的空間裡規劃有聚會的大廳,和作為辦公室、會議室的幾間小房間。她見人便報上學長的大名,被輾轉帶到一間房門外,透過玻璃門的隔間,果然見而方希文在方間裡和一位年約四十來歲的男士說著話。他看到永馨,揮手向她打招呼,但是依舊和對方繼續討論。永馨在外面等得有些無聊,也有些失望,他怎麼沒有立刻出來迎接她呢?他對她這樣前來,居然沒有更積極的反應?

幸好外面有人主動招呼永馨,告訴她方希文正和教會傳道人商議事情,然後又向她介紹了教會今天的活動,那是青年團契的查經和詩歌分享。七、八位年輕男女在大廳的一角排好二十幾張椅子,他們安排她坐下,又遞給她聖經和歌本。永馨坐定之後,接著陸續來了十幾位年輕人。她左瞧右看,周遭這些人與她年齡相仿,但是大多穿著簡單樸實,女孩子幾乎都脂粉不施,更遑論戴假睫毛、化煙燻妝了。這使她在他們中間真顯得格格不入,也讓她覺得頗不自在,對他們而言,自己一定是「非我族類」。下次要是再來的話,可不能這樣打扮了。

方希文終於出來了,看見她的表情有些怪異,是覺得她太濃妝豔抹嗎?永馨揣摩他的喜好,或者他愛清純型的女生,那麼下次為他改變就是了。還好,學長依然微笑著拍拍他的背,在她身旁坐下,也順便把她介紹給大家。每個人都對她相當友善,這多少化解了她心中的不自在。永馨也趁機觀察,這些人裡面有沒有學長「女友」的可疑人物?初步鑑定,應該是沒有才對。永馨稍稍安心,於是卸下許多武裝,和大家一起唱起詩歌來。

雖然不熟,但是動聽的旋律和簡易的歌詞容易跟上,永馨沒有障礙地和大夥一起唱完詩歌,之後,由方希文帶大家查聖經。這是永馨第一次接觸,打開聖經,根本摸不到邊、翻不到地方。全賴身邊教友們的幫助,他們還安慰她說他們之前也是如此,要她不用在意。永馨就在一半新鮮、一半好奇的情況下,聽方希文講解了約翰福音。學長的口才不凡,透過他生動的解釋經文,讓永馨知道了耶穌的故事。

活動約莫一個半鐘頭就結束了。有人帶頭禱告,並為永馨祝福,眾人也紛紛對永馨表示歡迎,希望她下次再來,這對永馨來說當然是很好的經驗。永馨站起身,等待學長的表示,卻不想他只是對她微笑致意,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行動。


(未完待續……)

本文引自《這樣抉擇好不好》 橄欖出版社

photo credit: Christian Bucad via flickr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