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圓。──俗語
2010年9月22日,難得秋分又正值中秋1。這天,白晝與黑夜剛好一樣長;這夜,所有的地方月亮都將自正東的方向升起。下次中秋又正好在秋分的機會要等到2029年了,本世紀這樣的巧合一共只有三次。至於月亮自東方升起的景色,在地球上也只不過是近幾億年來的事;許多年以後的月亮就不再會升降、也不再有盈虧,詩人也不能再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2的情懷了。
有幅很有名的照片叫作「地出」3(相當於在地球上看月出),是太空人4在月亮上照到半個白雲藍海的地球掛在月亮的地平線上,好像正冉冉上升的樣子。照片雖然很好看,但是照片的標題卻是不對的。由於地球重力「潮汐鎖定5效應」,月亮自轉一圈的時間6與它繞地球轉一圈的時間一樣長,這稱為「同步自轉」,所以月亮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的,也就是說,從月亮上的一個定點看地球,地球是不會升也不會降的。這「潮汐鎖定效應」同樣也會讓地球的自轉慢下來,再過很久很久以後,月亮繞地球一圈的時間與地球自轉的時間一樣, 那時在地球上就再也看不到月亮上升的景色;地球上有一半的人若不搬家,就永遠看不到月亮,相反地,地球上另一些人則每夜都是月圓。不知那時的人讀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時候會怎麼想了。
圖一 地出 |
中國人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合稱四大節日,這些都是家人團聚的時候,尤其是中秋和春節。「中秋」一詞很早以前就出現於《周禮》,農曆七、八、九,三個月是秋季,八月為「仲」7,古稱「仲秋」,亦稱「中秋」。
古人祭月8,多用西瓜、月餅等圓形的物品,《帝京景物略》9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取義團圓之意,中秋特別是思念親友的時節,唐宋時代有許多賞月的詩詞:張九齡的〈中秋抒懷〉直截了當地道出中秋的團圓:「喜歡中秋慶團圓,歡樂笑語萬旦傳」。可惜大多中秋時的思念是帶著幾分傷感的。蘇東坡有名的〈水調歌頭〉就是在一個中秋節(丙辰中秋)寫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的「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也是為中秋月而寫的。王維寫的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10
想家與思親雖是不容易分割,但是卻不是同一件事。記得小時候第一次上國文作文課,題目是「我的故鄉」;由於之前從來沒有作文的經驗,完全不得要領,不明究理跑去問老師說「故鄉是什麼?」,他說:就是你爸爸媽媽的家鄉。先父是浙江瑞安人,先母是溫州人,我小時只在溫州住不到一年的時間,當然寫不出什麼名堂來,於是把作文簿拿回家請媽媽寫,告訴她:「老師要您寫您的家鄉」。這是我的第一篇作文,故鄉,就是爸爸媽媽的家。還記得爸爸有一次告訴我說:「家就是你爸爸媽媽所在的地方」,這個定義滿不錯的,但如今父母已見背多年,當何以家為?
家,就是一個人的出處,也是一個人的歸宿。若我們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就知道我們在世寄居,有如客旅,在等候一個永恆家鄉的到來;家,總是在等我們回去的。耶穌告訴祂的門徒們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11
一個正在回家的人,不會是一個永遠迷失在路途中的人。聖經學者葛雷12說「當在回家的路上,誰還會在乎旅程如何?」
在月圓時節,聽那永恆家鄉的召喚。
注釋
---------------------------------------
1. 中秋又值秋分,平均約每30年發生一次2. 張九齡〈望月懷遠〉
3. 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 5/22/1989, Image # EL-2001-00365
4. William Anders in 1968 during the Apollo 8 mission
5. Gravitational tidal locking
6. 指從月圓到月圓的週期,一個月29.5日(Lunar Synodic period)
7. 三個月分稱為孟、仲、季
8. 相傳起於唐朝,於秋分祭月,後改為中秋;天子祭月起於周朝,周禮有「祭日于壇,祭月于坎」的記載,只是不很清楚是在哪一天祭月,亦多作秋分
9. 明朝劉侗著
1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17歲的王維在重陽節所寫的
11. 約翰福音十四章2-3節
12. James M Gray (1851 - 1935) “Who can mind the journey, when the road leads home.”
本文摘自宇宙光出版社《實存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