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文瑜(中瑞國際健康事業執行長)
根據全球氣候資料得知,聖嬰現象約二至七年便會出現一次。在台灣地區,夏季氣候高溫烈日、赤頭炎炎的異常氣溫,容易因散熱困難引發中暑,由其是高溫下活動者、老年人、小孩等更是高危險群,當小心防範「中暑」。
一般所稱的「中暑」是指當周圍環境溫度過度上升,而體內的體溫調節機轉衰竭,導致身體無法藉由出汗排除過多的熱,所產生的體溫過高異常現象。中暑常是很突然的發生,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只要人們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活動過久,或是身體調適功能尚未適應該悶熱環境,一時發生失調或是在炎熱環境下關閉過久,都會引起中暑的發生。
如何預防發生中暑?
1.若氣象台發布氣象預報高達攝氏37度時,則屬『高溫天氣』。即是告誡人們須採取防暑降溫措施。所以,在炎熱的夏季中,應注意收聽天氣預報,根據氣溫高低採取應對的防暑措施。
2.凡老年人、幼童、抵抗力弱、耐受力差、或對熱的易感性強者,宜避免長時間曝曬或置身於悶熱的環境中。一旦室外溫度高於攝氏28度,最好在室外時間不要超過半小時。
3.如果必須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或若要在太陽底下揮汗打球運動時,一定要注意穿著寬鬆吸汗衣物;還要多喝白開水、或運動飲料加入 1:1 的水,可同時補充水分、鈉、及鉀鹽,以避免脫水;在室內活動應保持良好通風,以免「熱」出問題來。
4.當您在戶外活動時,應塗擦隔離紫外線防曬係數較高的防曬乳,以免過度出汗而引起出汗調節機轉失常,造成中暑。
5.外出活動在休息時,儘量選擇樹蔭或走廊下的陰涼處。一旦流汗過多之後,出現皮膚熱燙、臉色潮紅等症狀,已是中暑前兆,應即早處置,設法降低體溫才不至導致嚴重後果。
常見的幾種中暑類型及表現的異常症狀:
1.輕型中暑—在散熱不良的密閉空間及高溫的室外活動一段時間後,出現大量 流汗、口渴、頭暈、心悸、乏力、胸悶、面色蒼白、體溫持續升高、皮膚發熱、面部潮紅、血壓下降、嘔吐等症狀。
2.中暑痙攣—多發生於健康青壯年族群,在高溫、悶熱環境,大量出力勞動、流汗後。會出現四肢骨骼肌痛性痙攣或抽搐、嚴重脫水、體溫正常或低熱、送醫抽血檢驗呈現尿肌酸量值升高、及低鈉血症。
3.中暑衰竭—多發生於老年人(因中樞神經調節能力減弱,散熱不易)、中風者等中樞神經疾患者(因其調節功能異常)及高溫不適者。發作時會突然暈倒,神智不清或昏迷。有些人是先出現眩暈、頭痛、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跳動緩慢且微弱、血壓下降、明顯脫水等現象。
4.中暑性高熱—常發生於持續數天豔陽高溫後。老年人、慢性疾病、身體孱弱者較易發生。此型中暑病情嚴重,開始時出現無力、頭暈、噁心、步態不穩,一兩天後突發高燒達攝氏40度以上,全身熱燙、面部潮紅、皮膚乾熱、無汗呼吸淺快、脈搏每分鐘可達140次,血壓下降、心律不整,情況惡化時,還會出現譫妄、驚厥、甚至昏迷、死亡等異常不幸症狀。
發生中暑時的處置與照顧方法:
1.豔陽天在戶外活動,出現任何不舒服症狀時,立刻離開現場,轉移到陰涼處或室內冷氣房中休息,將衣服解開散熱,降低體溫,並補充運動飲料對比 1:1 的白開水,以補充足夠的水份,輕微中暑休息約數小時即可恢復正常體溫。
2.若體溫過高,可使用濕冷毛巾擦拭身體,或覆蓋濕衣服,協助身體快速散熱降溫。
3.如果中暑者神智模糊不清楚,暫時勿進食,僅以手帕或毛巾潤濕嘴唇即可,以避免造成吸入性肺炎之併發症。
4.中暑者在陰涼處休息時,可用姆指間按壓中暑者人中穴並按摩四肢。若發生嚴重的休克症狀,就必須趕緊送醫急救診治。
5.中暑時應採取的正確姿勢:若神智清醒,可採半坐臥姿勢;若意識不清,則採復甦姿勢。
*什麼是復甦姿勢?
(一) 平臥,將中暑者右側腿彎曲,右手置於臀下。
(二) 施救者,跪於中暑者右側,將中暑者左手置其胸前,扶住中暑者左肩與左臀翻向右側。
(三) 將中暑者右手肘往後拉,使其自然彎曲在背後。
(四) 左手背置於臉頰下,下頜往上略提高,使呼吸道通暢。
(五) 左腿自然彎曲疊放在右腿上。
註一: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英文縮寫SPF。係數高低與防護紫外線的能力成正比。例如:塗抹SPF15的防曬乳,一般估計約有75-225分鐘的防曬時間。
註二:常在防曬乳上看見”PA”是甚麼意思?
“PA”:Protection of UVA,英文縮寫PA。是指防禦紫外線UVA於人體表皮產生黑色素的防護能力,以「+」表現其防護程度,「+」愈多表示抗UVA效果愈好;有效防護時間也愈長。市場上產品呈現三種標示:「PA+」、「PA++」、「PA+++」。夏日炎炎之際,最理想的防曬乳建議選擇為:SPF 25、「PA+++」。
結語:台灣有時雖已到九月天,將邁入秋天季節,但『秋老虎的熱威』不容等閒視之。而且中暑的發生與溫度、風速、相對濕度、勞動強度、體質、營養狀況等皆息息相關若做好避暑防範措施,我們就能安然抵擋陽光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