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不是「把東西收起來」,而是釋出「找東西的時間」




文/知的習慣探求舍


據說上班族平均一年花一百五十小時在找東西。也就是說,每人整整花上六天以上的時間翻箱倒櫃,在找一樣應該在某處、且「現在想要用的東西」。

看一個人的辦公桌或抽屜裡面呈現什麼樣的狀態,就可以得知他對工作抱持什麼態度和想法。桌上總是亂七八糟、散置著各種物品的人,光是這樣就會被賦予負面的印象。如果上司剛好又屬嚴格的類型,恐怕心中早已對這位部屬蓋上失職的烙印了。

不整理辦公桌和抽屜的人的確「老是在找東西」吧。找東西的時間沒有任何產能可言,是一種浪費。再說,如果桌子總是沒整理好,要進行新工作的時候,即使準備了一大堆要查的資料,也沒地方放了。首先要整理好現有的東西,清出桌面的空間,並決定放置物品的地方才好開始工作。

有一種人,他們的桌面上看似整齊乾淨,但仔細一瞧,就能發現其實沒有好好整理,就只是把文件疊在一起、東西全塞進抽屜裡而已。這種人只知道上層看得見的物品放在哪裡,下層堆了什麼東西則不清不楚。

所謂「有條不紊」是指可以立刻拿出要用的東西,物品隨時處在可以使用的狀態。如此一來,就可以釋出「找東西的時間」了。



桌上只有現在要使用的物品,隨時保持待命狀態

為了讓辦公桌保持「隨時可開始工作的待命狀態」,桌上應只放置現在要使用的物品就好。桌面隨時有空間可以使用的同時,挑選出最低限度的必要文具,維持可立即展開工作的狀態。認為「以後可能會用到的東西」通常都不會使用,不放置不需要的東西是首要。

基本原則很簡單,只有「經常使用的東西放近處」、「現在的工作使用的東西放桌上」和「使用頻率較低的東西放遠處」這三點而已。

不過,光是這樣還無法真正地提升效率,「動線和配置」的規劃也很重要。

所謂「動線」,就是人移動手部或身體時,劃出的一條動作線。慣用右手的人就把文具和便條紙放右邊,電話放左邊。如此思考動線的話,自然就會知道東西該放哪裡比較好。

還有一點很重要,文具的旁邊要放記事本、立可白等相關用品。另外,「讓物品處於可以立即使用的狀態「也是重點之一。

例如原子筆的放法。如果筆尖朝自己的方向平放,要書寫時,手必須經過兩次的動作才能動筆;筆尖朝前方平放的話,則需要三次動作才能寫字。若是筆尖朝下擺放,手只要一個動作就能開始寫字。

配置物品的觀念,不僅對辦公室或房間的擺設很重要,思考如何把東西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讓自己坐著也能馬上採取行動,好好安排桌邊的擺設亦十分重要。


圖文引自《快速學會職場上最重要的2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