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誰人知?家庭照顧者的資源及調適

文 / 沈祐伃(臺大醫院社會工作師)

家庭照顧者,意指「不論年齡大小,是男是女,只要是提供『照顧』給因年老、疾病、身心障礙或意外等而失去自理能力的家人,就是『家庭照顧者』。[i]」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因疾病失能或是健康狀況不佳的年歲也會逐漸拉長。因此,「照顧者」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台灣社會中,照顧者為女性、子女居多,在長時間、無資源的情形下,照顧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各面向都面對不同程度的負荷和壓力,照顧者往往也成為隱藏性病人。社會新聞上屢見照顧者因負荷過大、無法承受而犯下虐待甚至殺害病人的憾事。若您或您發現家中身為照顧者的家人出現下列徵兆,請協助轉介至相關適當資源:

1. 拒絕-對於周圍人的詢問或關心,總是帶著保留、拒絕回應。

2. 社會退縮-漸漸不出門參與活動,總會以「要照顧家人不方便出門」回應。

3. 焦慮、憂慮-對於許多事情抱持著負面想法。

4. 筋疲力竭-常抱怨自己很疲倦、很累。

5. 失眠-睡眠品質差、難入眠、或是晚上需要不斷重複起來。

6. 暴躁易怒-情緒起伏大,且強度都非常強。

7. 注意力不集中-常會忘記該注意的事情,或是無法專注於當下發生的事。

8. 健康問題-免疫系統可能會有些狀況,常感冒、頭痛、全身痠痛等。


若您是照顧者,建議您可按照下列步驟調適自己:

1. 尋求專業協助、資源-目前政府有提供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等,也依家庭情況聘請看護至家中協助照顧。

2. 充足的休息和飲食。

3. 善待自己、優先照顧照顧者的健康-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再去照顧需要照顧的人。

4. 不用他人行為懲罰自己-很多時候病人的反應(故意不吃飯、把食物吐出來…等)並非針對照顧者,而是疾病使然。建議您可了解疾病狀況,也可以較為妥適的照顧病人。

5. 制定應變計畫-請家中其他成員協助分攤照顧責任,並事先演練就醫、急救等緊急狀況。

6. 和別人分享感受-「分享的擔子格外的輕省」,可參加家屬支持團體、教會小組等分享心情,尋求支援。



目前政府和民間提供關於家庭照顧者以及長期照顧的相關資源提供如下:


各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針對65歲以上、或55歲以上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可進行施能評估,核定居家服務、喘息照顧等相關服務。
各醫院社會工作室/社會服務部
提供福利諮詢、情緒支持、相關資源轉介等服務。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
可上網搜尋,提供失智症照護原則、照護技巧、照顧者調適、選擇機構原則……等等資訊。並有家屬支持團體。

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每位照顧者的困難和壓力的確是大的,而他們的付出和擺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也許我們周圍的人不能完全的體會、了解我們的感受和壓力,也不一定能給予實質的幫助,但主耶穌說祂明瞭,並且祂要使我們得著風暴中的平靜安穩!

--------------------------------------------------------------------------------------------------------
[i] 引自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網站http://www.familycare.org.tw/index.php

(圖片來源:Wunkai via flickr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