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延智博士
企業遭逢危機時,其長期所建立的形象,可能會瞬間崩解。所以危機可能是轉機的開始,但也可能是崩潰的開始,而危機溝通正是這個樞紐點。
危機溝通指的是以溝通為手段,解決危機為目的,所進行一連串「化危」與「避危」的過程。危機溝通可以降低企業危機的衝擊,而且透過危機溝通,就有可能化危機為轉機。反之,如果沒有適度的對外、對內的溝通,小危機就可能變成大危機,大危機就有可能導致企業的一概不振。在企業遭逢重大轉折之際,危機溝通扮演一定程度的關鍵作用。
危機溝通屬於一門以科學為體、藝術為用的「伐謀」學間,它可增加取得危機內涵中的「機會」成分,降低危機中的「危險」成分。有鑑於受到危機衝擊時,不僅具客觀的威脅,同時也涉及人的主觀情緒,因此危機處理不僅要針對危機來源加以處理,同時對於如何緩和,危機涉入者的情緒、企業利益關係人的心理變化,都要納入總體考量,如此危機處理才能更有勝算。為達此目的,任何一項危機處理,都要表現出公司掌握全局的能力,以及對未來已有的具體規劃,方能鎮定人心,減少事件的負面影響。一九八二年嬌生公司處理的泰力諾膠囊事件,成功之處就是能夠恢復消費者的信心﹔英特爾對於晶片瑕疵的危機處理失敗,亦在於未能安撫消費者不安的情緒。
儘管企業危機溝通具有如此之功能,但有部分企業遇到危機時,一種直接反應是置之不理,或是心存僥倖的心理,希望不要被傳播媒體知道。危機溝通真正目的是,協助困境中的企業東山再起,而不是幫助違法的企業,逃脫應付的企業責任與法律責任。
企業是人所構成的,人為解決危機,必須同心協力,才能日起有功。然而人要如何團結,共滅危機呢?惟溝通是賴。總結研究企業危機處理的經驗顯示,「危機處理的第一要務是溝通,第二要務是溝通,第三要務還是溝通。」因為沒有溝通,就無法在危機爆發前,了解危機、掌握危機、消明危機﹔也無法在危機爆發後,動員內部、解除危機;更無法在危機處理後,徹底解決危機所遺留的後遺症。既然溝通有如此之重要性,且會滲透到每一個危機處理的領域,並隨著不同的危機,而出現不同的危機溝通對象。那麼就應該對這些涉入的各造(包含任何與企業利害相關者皆屬之)有更深層次的研究。
本文引自《企業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