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燒燙傷有法寶


文/黃文瑜(中瑞國際健康事業執行長)

燒燙傷,是台灣最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無論成人、小孩一不注意就會遭”燙”之害。小部位燙傷都會疼痛不適幾天;大部位燒燙傷嚴重者,更是造成一生之慟、一生之憾的罪魁禍首,讓人們不得不慎重。要好好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不受到任何燒燙傷的危害。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能多注意一點,常可免去大大的遺憾噢!

燒燙傷-在家中最容易發生的地方首推是廚房、浴室;其次是飯廳、客廳。

事故發生的情況,常是下列原因:


1. 大人不注意,讓兒童進入廚房中,被熱湯或火直接灼傷。

2. 放置於桌上或茶几上的熱湯、熱茶,被在周圍走動的兒童打翻或拉扯桌巾而燙傷。

3. 大人端熱食或熱水時,不慎溢出燙傷自己或週遭家人;或是被兒童迎面撞上,導致翻倒而燙傷。演員郭子乾2年前在韓國飯店RAMADA被熱水壺燙傷,則屬此不幸案例。

4. 使用電熨斗、用餐時。使用火鍋或聚餐時煮咖啡、泡老人茶,因而燙傷了好奇挨近『危險區』的兒童;甚至大人也會因不小心而遭致大小部位不等的燙傷。

5. 媽媽或下廚者在煮食、油炸食物時,容易被爆起的熱油燙傷手部或臉部。曾經有位燙傷病患就是為預防被油燙而穿著長袖下廚,卻發生過長的衣袖,鉤住鍋子的把手,而打翻整鍋熱食而被燙傷的意外事件。

6. 讓兒童單獨留在沒有大人在的浴室中,兒童不慎跌進或進入滾燙的熱水盆內。所以在放熱水澡時,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切勿反而行之,以避免傷害發生。

7. 家中甚受歡迎普遍使用的開飲機,由於操作方便,連兒童也會,若不注意放置在低處,或不使用時,未將開關關閉,『燙傷事件』就容易發生。

8. 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常見的狀況是承裝器皿觸摸不燙,但加熱食物已滾熱,特別是加熱的牛奶,媽媽觸摸牛奶外瓶不燙,而疏忽再”試溫”,就直接餵食嬰兒,造成嬰兒全口腔嚴重燙傷。或是掀開微波爐加熱食品之保鮮膜時,被冒出熱氣灼傷。

9. 打火機、瓦斯爐、電熱器等,是兒童好玩、釀成火災的主因,不但燒傷自己也波及他人,真是損人又不利己。

10. 幼兒喜好觸摸、戲玩電插座,是造成電傷的主要禍因。可至一般五金行或大賣場購買插座護套,將無使用的插座插入護套,防護幼兒觸電受傷。

11. 慶祝節慶的爆竹燃放,容易使點燃者及在旁觀看者,受到無妄之災的燙傷。當保持適當距離,以策安全。

12. 開車族,切勿貿然打開汽車水箱蓋,易被高溫蒸氣『蒸臉』,此『蒸臉』不但不保證美容效果,卻有『毀容』之虞。機車騎士更要遠離排氣管,以免小腿變『烤豬排』。


萬一遭受”火吻”,緊急處置當把握『冷靜沉著』,執行『沖』、『脫』、『泡』、『蓋』、『送』五大步驟:

『沖』:迅速將被燙傷部位,完全放在水龍頭下直接沖涼數分鐘,以求快速降低燙
                 傷部位皮膚表面溫度,但絕不可使用冰塊降溫,會造成二度凍傷傷害,加
                 重傷傷害度。 

『脫』:充分浸濕後,小心除去衣物。若是套頭衣物可使用剪刀剪破再行脫除,絕
                 不可扯破衣物,以免在扯破衣物時,因過大的力氣將燒傷皮膚一併扯除。
                 若沾粘很緊無法脫除的衣物,不要勉強脫去,可暫時保留,送醫院急診後
                ,交給專業醫護人員處理。

『泡』:小部位燙傷時,進一步將被燙傷傷口完全浸泡於冷水中數分鐘,以減低被
                 灼傷的疼痛。若是被打翻的熱湯或被熱洗澡水燙傷者,大多是大面積的灼
                 傷,或是身體大範圍燙傷者,此時則不需浸泡,宜儘快送醫急診處置。

『蓋』:送醫前,請選擇清潔乾淨的床單、布條、手帕覆蓋被燙傷傷口,保護傷口
                 避免感染。但絕不可在傷口上塗抹食用油、醬油、牙膏、或不明草藥,以
                 免傷口發炎。

『送』:小燙傷傷口可自行塗抹燙傷外用藥膏後包裹,數天~數星期即可痊癒。傷勢
                 較大者,宜儘速在事發時,完成『沖』、『脫』、『泡』、『蓋』或『沖』
                、『脫』、『蓋』後,緊急送往醫學中心急診治療。


輕度灼傷傷口多為第一~二度淺層灼傷,呈現皮膚發紅、腫脹、有明顯觸痛感及灼熱感、偶起水泡,自我治療照顧即可,保持傷口乾燥,不可碰水,水泡不要弄破,大約3~10天就能痊癒,並不會留下疤痕。但有些人因體質關係,燙傷傷口復原後,會呈現色素沉著而顯暗深色,該部位不要曬太陽,數週後,就能恢復原有膚色。

為因應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傷口,能有即時的處置,每個家庭最好準備一個小小急救箱,內容物不需準備太多,家庭用急救箱基本配備,包括:
一、 外用藥──
    1. 優碘:常備水溶性優碘。消毒及清洗傷口使用。

    2. 外傷軟膏:請選擇外傷用軟膏、燙傷用軟膏、消炎軟膏(用於蚊蟲咬止癢、消腫)。

    3. 防蚊液:外出鄉野、草地、山區時使用,預防蚊蟲咬傷。
二、 敷料類──

    1. 消毒紗布、紗布繃帶:包裹傷口用。

    2. 彈性繃帶:用於關節扭傷、挫傷時,固定關節,減少疼痛及二次扭傷。

    3. O.K.繃:各種大小尺寸,選擇一些即可;用於割傷、擦傷、撕裂傷的小傷口。

    4. 紙膠帶:用於固定傷口敷料。

三、 其他──

    1. 剪刀:使用於剪斷繃帶或紙膠用,請選擇鈍頭剪刀,以減少不慎刺傷傷害。

    2. 電子血壓計:發生持續性嚴重頭暈或失去意識之異常時,測量血壓用。或家人有高血壓病史、服用降血壓藥物者、具高血壓家族史者,都應定期監測血壓數值。

    3. 體溫計:備用,隨時測量異常體溫使用。

    4. 小手電筒(配備電池)或螢光棒:停電時,照明用。

    5. 一個大透明塑膠袋:可包裹或覆蓋傷口使用;或遇火災現場亦可做緊急逃生用。

    6. 口哨:求生使用。提供救難人員確知我們求救正確地點,並瞭解「我」需要幫忙,聞聲而快速抵達現場,予以急救協助。

誰都不希望碰到意外傷害或異常災難的事情,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多知道一點受傷自我照顧知識,多準備一點「急救寶物」,常可幫助我們在緊急關頭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喔!


photo credit: Niklas Morberg via flickr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