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延智博士
儲蓄與投資,是共同決定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也是總體經濟學重要的理論基礎。
一、投資的定義:在總體經濟學中,投資泛指廠商在商品市場中,購買或處分生產設備等資本財(實體資本財)的行為。因此,個人從事「金融性交易」理財或儲蓄等行為,都不包括在內。投資定義的核心,主要有兩點,說明如下:
(一)投入資金購買設備,以擴充生產規模:譬如,擴建廠房、增購機器設備。
(二)增加市場競爭力:從事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
二、投資的優點: 1. 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專業人才、提升技術、研發新產品、提高利潤。2. 帶動經濟成長與發展,提供就業機會,增進生活福祉。3. 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選擇,讓未來生活更美好。
三、投資部門: 1. 民間投資; 2. 公部門投資支出。
四、投資項目:投資支出依其屬性,分類如下:
(一)固定投資:是投資支出的大宗,主要是指固定資本財的購置成本。
(二)住宅投資:住宅投資屬於家計單位的投資行為,除了前面提到的房屋及住宅等資本財之外,一般均將本期中有關住宅的營建與修繕費用列於投資項下。
(三)存貨變動:存貨變動代表本期最終商品的增滅。存量的變動主要來自:新增資本財﹝又稱毛投資(Gross investment)﹞與使用期間發生的折損﹝又稱折舊(Depreciation)﹞。兩者的差額稱為淨投資(Net investment)。
淨投資=毛投資 - 折舊
國民生產毛額中的投資支出,指的是毛投資而非淨投資,這是所以稱為「毛額」的主要原因。
五、投資意願:影響投資的因素有三個,即1.市場利率; 2.企業預期; 3.所得。凱因斯學派認為,造成投資意願低落的原因有四點: 1.國際景氣欠佳; 2.國內泡沫經濟破滅;3.內銷市場不振; 4.非經濟因素,如治安、政治黑金。
六、對外投資的效果:對總體經濟而吉,對外投資產生四種效果。
(一)失業率與產業空洞化:國外投資替代了國內投資,國內生產相應降低,失業因而發生。
(二)帶動出口:對外投資帶動出口,特別是產業內貿易,譬如臺商到大陸投資,因而帶動兩岸質易。
(三)技術升級效果:廠商因對外投資,吸取當地國菁英與技術,而使企業競爭力提升。
(四)內部不具競爭力的產業,將被淘汰。產業結構調整效果,舊的產業消失,新的產業興起。
本文引自《圖解經濟學:最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