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小石博士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
──主禱文
饒恕別人不是用來換取上帝饒恕的條件,饒恕別人是一個真正得著了上帝饒恕的人的記號;饒恕不是一句口頭上的話說:「好了,好了,算了罷,不與你計較!」因為我們受到了真正深刻傷害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不會情願白白饒恕別人的,因為這與我們心中原始的正義感不合。筆者小學畢業那年遇到了平生第一本外國小說《小婦人》2,讀到四姊妹的小妹愛梅為了報復她二姐喬3帶她去看戲,而把喬辛苦了多年尚未完工的手稿給燒了。喬回來得知此事,就大聲宣告說:「我必永遠、永遠不原諒妳。」4這不正是人之常情嗎?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人人都有報仇的責任,所以中國人有話說:「有仇不報非君子」。常話說:「士為知己者死」,這也正是豫讓5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讎未遂,死前令後人欽佩的豪語,好讓他自己可以「魂魄不愧矣」,6儼然是大丈夫的行徑。《禮記》也這樣說:「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有些仇是一定要報的,父仇不報是不孝之子,所以稱為「不共戴天」之仇,兄弟之仇也是隨時要報復,所以「不反兵」(常佩帶兵器,若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可以立刻上前報復)。不知道這是不是與孔子所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7的意思有些衝突了。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傷害、缺乏寬恕的世界裡,有些慘痛的傷害帶來了許多切骨之仇,使人晝夜難忘;於是有的學勾踐臥薪,有的學豫讓吞炭,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大仇不報,絕不罷休;於是地上冤冤相報,難得片刻安寧。人間多少的歷史都是在恩怨中寫成的,若是人不想報仇,許多的經典小說就都不存在了。小時候最先讓我手不釋卷的小說,就是法國文豪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大仇得報,大快人心。若是人不想報仇,當然就不必打架,也不必學武,那裡來的武俠小說呢?金庸先生的第一部出名的武俠小說,不就是《書劍恩仇錄》嗎?恩仇是故事的原由。
饒恕是不自然的。我們不但自己覺得有報仇的責任,也不願意看見別人蒙饒恕。我們在耶穌「浪子回頭」的比喻中看到那不肖的浪子錢財耗盡回到家來,不但得蒙饒恕,父親還為他開宴慶祝,以致向來忠心耿耿的大兒子拒絕參加時,我們不也多有同情之念嗎?奸臣秦檜冤殺盡忠報國的岳飛,他們夫婦的銅(鐵)像不是至今仍然跪在杭州西湖岳墳的前面嗎?雖然秦檜夫婦跪像後面寫了昭示:「請勿吐痰」,據說過去不但有人吐痰,甚至也有撒尿在跪像上的人。到今天杭州人炸油條還稱作「油炸檜」,充分說明了連要饒恕古人都是不容易的。
雖然饒恕不是我們最想擁有的美德,但卻是聖經中很看重的品格。有位極負盛名的美國舊約學者弗利德曼8,當別人請他把聖經的要義,用一句話來涵蓋時,他說:那就是 「饒恕」9許多人都看見饒恕的重要,一次,子貢10來問孔子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是孔門首富,一個極為能幹的人,他的問題也是一針見血,孔子回答說:「其恕乎」11。前南非聖公會大主教戴斯蒙屠圖12曾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他評論世局說:「若是沒有饒恕,世界是沒有前途的。」13
使徒彼得有一次問耶穌說:「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七次可以嗎?」14彼得自以為已是非常大量了15,因為當時猶太教的拉比(教師)的傳統,原諒人可以多到三次,彼得不只加倍的原諒,想必會得耶穌的稱許,哪裡曉得耶穌說:「不是七次,乃是七十個七次。」16這似乎是全然不合情理的標準,祂的門徒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可見耶穌在在教導門徒們,真正的饒恕不是人能藉著血氣或毅力就可以做得到的,饒恕是個超自然的美德,也是人在基督裡新生命的表象之一,是裝不出來的。能不能饒恕是每個人自己心中有數的。
基督耶穌教導人當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其實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益處。一個活在煎熬裡的人,過去的傷害一直咬著我們不放,帶來了多少的憤怒、焦慮、懊悔,報復的情懷時時刻刻不能止息。有些心理學者認為一個人「耗盡」(burn out)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饒恕別人,日以繼夜,至終「耗盡」。
在許多小說故事中,我們常會讀到一個長年活在仇恨折磨裡的人,他原來好好的個性變得扭曲可怕。美貌可愛的女子,為了要報仇,終而成了像鬼魔一般的女巫。比如: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裡所描寫的「神算子」瑛姑,她原是「南帝」段智興的愛妃,自是十分嬌麗;後來與「老頑童」周伯通私生的兒子,受到段家仇人裘千仞的暗算,段智興皇爺不肯耗功去救這孩子,以致孩子不治身亡,於是瑛姑立意要為孩子報仇。這故事情節錯綜複雜,瑛姑報仇不成,獨自一人住在「黑泥沼」裡,折磨自己成了一個人見人畏狠毒的巫婆,當她多年後終於見到了她的仇人裘千仞時那種瘋狂拼命的光景,教人不寒而慄。另一個例子:金庸筆下《神鵰俠侶》中的「赤練仙子」李莫愁,出場時是個明眸皓齒、神態嫣媚,口中吟唸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美人兒,因她的情人陸展元移情別戀,李莫愁於是一心要徹底向情敵報仇,結果也成了一個集毒、黷、獨於一身,滿手血腥的女魔頭。人不肯饒恕他人的光景,有點像是自己吃了毒藥,卻希望把別人毒死。
聖經中赦免(原文aphiemi)這字是含著放開、離去、撇下、免了……等等意思,放開的結果是「自由」。我大學畢業後,被分派在屏東憲兵隊當預官少尉排長,那時在屏東一帶有不少軍事單位,所以憲兵軍官是很受尊敬(更可能是受憎恨)的。一次不知何故獨自一人在街上遇見一個不守紀律的士兵,我便上前取締,吩咐他「不許動」,他就呆在那裡一動也不動,我一時也不知怎麼辦,只知道我不許他動,我也呆在那兒,動不了了。忽一轉念,趕忙說:「下次不可如此!」就放他走人,不但他感激不盡,更是還了我自由身。寬恕就是「放開」別人的意思,在放開別人的時候,同時自己也得了釋放。
德蕾莎修女17曾說:「人世最大的窮困就是孤獨以及覺得沒有愛」,她在印度貧苦及重死者當中工作了四十五年,不知見過多少窮困的人,在她的經歷中,最可憐的人不是貧窮,而是孤獨沒有人理會、沒有人愛,她一生的服事正是要去關愛這些孤獨的人群。《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卡洛爾18說:「沒有愛的生命就如一棵沒有果子的樹」19所以生命若沒有愛,就僅只是無謂的存在而已,這已不再算是「活著」的了。連一無所缺的上帝都是「三位一體」的真神,因為「上帝就是愛」,愛不是孤獨存在的。當一個人不能饒恕他人的時候,正如作繭自縛,把自己封閉起來,成了一個孤獨的人。
不但如此,饒恕能帶給人第二次的機會,含有強大的重建能力。十九世紀法國文豪雨果寫的《悲慘世界》20中描寫男主角冉阿讓(Jean Valjean)因為偷竊麵包,被關禁了十九年,當他從監獄被釋出來之後,心中十分苦毒,又因無家可歸,就來到一位好心的主教那裡借住一個晚上,那知冉阿讓看見主教家中許多值錢的銀器,起了惡心,偷了一些銀器,連夜逃遁。結果在路上被警察逮到,認出這些銀器是主教的,於是把他抓回主教家來,哪知這位主教卻說這些銀器是他送給冉阿讓的,放過了他,於是冉阿讓就在這個主教所施的饒恕裡,蒙了愛的保護,以致於他立志重新做人,成了這部戲劇裡面主要的英雄人物。正如彼得前書第四章8節說的:「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過錯。」饒恕雖然不能改變過去,但是卻能改變將來。上帝在我們身上的饒恕,也是如此。
若我們只一味要報復,別人也一定不罷休,一報還一報,永遠沒完沒了。且看中東以色列與阿拉伯人之事,就是這樣;我炸你是因為你先炸我,你之所以炸我是因為我從前炸過你。如此,怎麼會有完結的時候?無怪乎屠圖高瞻遠見地說:「人類沒有寬恕就沒有前途了。」
當我們相信一位公義的上帝真的存在,才能從心裡饒恕傷害我們的人,而不是非要自己親手報復才能「找回公道」。我們當饒恕別人,這是主基督耶穌很清楚的吩咐,因為審判萬事的是上帝,不是我們;若有人行了惡事而得罪了我們,他必定是先得罪了上帝,因為犯罪行惡就是干犯了上帝的律法,所以他得罪的對象先是上帝,其次才是我們。祂說這些迫害我們的人「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21,所以我們當把「報復」的權利交給上帝。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22我們若自己出手,就是干犯了上帝的主權。當大衛王犯罪,搶了別人的妻子,又借刀殺人,害了女人的丈夫,這是件大惡,實在是對不起赫人烏利亞;然而大衛的懺悔詩〈詩篇〉五十一篇中,他對上帝說:「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所以無論什麼樣的惡,都是先干犯了主,故此我們當為逼迫我們的人禱告,這也是主的吩咐,若不先有寬恕,哪能遵行主的話呢?
主要我們饒恕,因為祂要我們像祂。聖經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23當主在世上行走醫治的時候,祂常說:「你的罪赦了」24,甚至當祂被釘在十字架上,祂還是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25不知者不罪,主雖受極大的痛苦,面對這群無知的暴民與兵丁,祂仍是充滿憐恤,主動地饒恕,正如西諺所說:「寬恕是超凡的」26。
「基督徒」就是「小基督」(或「基督人」)的意思。若上帝的愛在我們裡面,我們所關懷的,便是主所關懷的,祂對罪人的赦免,也表明在我們的生命中,因為我們都是已先蒙饒恕的人(聖經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27,而且知道我們所蒙的饒恕,總是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施與的饒恕,正如主耶穌的比喻28,一個欠了一千萬兩銀子而蒙赦免的人,不當計較別人所欠他的十兩銀子,我們不饒恕,也許是我們還沒有真正的得著上帝的饒恕。
二〇〇六年十月二日,一個叫羅伯特斯29的年輕人在美國賓州的一個小城30,進入一間安曼派(門諾會)31教徒社區中一所小小的學堂,槍擊十位小女孩,其中有五位身亡,兇手也自殺而死。事後受害的家屬並安曼派教徒社區的人,不但饒恕了這個年輕人,還為他的寡婦及孤見募款來救濟他們,這就是超自然的赦免了。這些安曼派的教徒與世無爭,極少與外界往來,家中也沒有電視電腦(因為他們很少使用任何現代的電器設備),他們的作為絕不是沾名釣譽,而是表明了基督赦免的愛。
所以會饒恕人是一個蒙了饒恕的人的標記。耶穌在教門徒簡短的禱告中就包含了:「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並且祂又加重語氣地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32可見饒恕是何等的重要,這不是說上帝小氣,與我們斤斤計較,不肯大大方方的饒恕人,而是因為一個不能饒恕人的,必記恨那得罪他的人,聖經說「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33一切的兇殺起於心中的嫉恨,所以他就仍活在罪中。正如約翰壹書二章9節所言「人若說自己在光明中,卻恨他的弟兄,他到如今還是在黑暗裡。」一個不肯饒恕別人的人,就是把自己關在黑暗裡了。
饒恕是不自然的。饒恕是一個經歷過饒恕的天國子民生命的見證。對一個新造的人而言,「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34,饒恕讓我們從「舊事」中破繭而出,教上帝的豐富彰顯在我們這批蒙恩的人的生命中。
注釋
---------------------------------------
1. 馬太福音六章12節
2. Little Women, by Louisa Alcott (1832 – 1888)。筆者12歲讀此書譯本,印象深刻
3. Amy and Jo March
4. I’ll never forgive you, never.
5. 春秋時代晉國人
6. 《史記.刺客列傳》西漢司馬遷編著
7. 《論語.憲問篇》經由孔子門生及其再傳弟子集錄整理而成
8. David Freedman(1922 - 2008)神學家,作家,編輯,語文學家,教授
9. “Well, there is forgiveness.”
10. 子貢,名端木賜,春秋衛國人。有辯才,曾任魯、衛兩國的宰相,經商致富,並與顏淵、子路等,同列孔門十哲
11. 無論孔子是否以「恕」反問子貢,「恕」仍然是當時的基本道德觀
12. Desmond Tutu(1931 - ),1984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
13. “Without forgiveness, there is no future.”
14. 馬太福音十八章21節
15. 耶穌在路加福音十七章4節已經教導門徒說:「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
16. 馬太福音十八章22節
17. Mother Teresa(1910 - 1997),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8. Lewis Carroll是Charles Lutwidge Dodgson的筆名(1832-1898),英國文學家,數學家
19. “A life without love is like a tree without fruit.”
20. “Les Misérables”, Victor Hugo (1802 - 1885)
21. 約翰福音十五章18節
22. 羅馬書十二章19節
23. 約翰壹書一章9節
24. 馬太福音九章5節
25. 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4節
26. “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is divine.” Alexander Pope(1688 – 1744),英國詩人
27. 歌羅西書三章13節
28. 馬太福音十八章
29. Charles Carl Roberts IV
30. 在美賓夕凡尼亞州Bart Township, Lancaster County附近
31. 安曼派(門諾會)教徒,Amish於十七世紀由基督教新教中門諾會(Mennonites)所創,今多居美國賓州;以嚴格之教義及樸素之生活方式著稱,並少與外界往來
32. 馬太福音六章14-15節
33. 約翰壹書三章15節
34. 哥林多後書五章 17節
本文摘自宇宙光出版社《實存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