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什麼樣的人才?(四) 國際觀與外語能力



文/許書揚


每個人對國際觀的定義不盡相同。簡單來說,國際觀指的是一個人對國際情勢的敏銳度和對國際事務瞭解的程度。身處台灣,隨著全球經貿合作日趨密切,在企業中擁有相當程度的國際觀也是很重要的能力。
舉例來說,一位亞太區的人事經理,除了必須要熟悉台灣的勞動相關法律、稅法之外,同時也要對中國、甚至東南亞的勞動相關法規瞭若指掌。一位負責全球事務的人事副總經理,由於掌管的範圍是遍布全球的分公司,必然要對國際上的經貿情勢有更加深入的掌握。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日益加速,不論是台商或是外商,必定愈來愈重視新鮮人的國際觀與外語能力。以下提供一些建議讓新鮮人參考,藉以拓展國際視野。若新鮮人想往人力資源領域發展,可以主動加入國際級的人力資源組織(如美國的人資協會)申請成為會員。透過這種管道,能吸取先進國家人資管理的最新觀念與趨勢。

當然,職場新鮮人接觸亞太區或全球事務的機會並沒有那麼多,因此建議在深入了解各國國際事務之前,至少應該先提升自己對於整個大中華區法令和制度的了解。例如在學校主修人資管理的學生,就必須去理解台灣勞基法和中國大陸勞基法的異同處。畢竟,將來有很大的機會被派駐中國大陸擔任人資或是在台灣總部管理中國大陸分公司的員工。踏入職場前,除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之外,若能厚植對於國際趨勢的認知,必能提升新鮮人的競爭力。

至於外語能力的部分,新鮮人務必要持續精進自己的外語能力,才能強化競爭優勢。許多人對外語能力會有迷思,認為要具備第二外語、第三外語才算有競爭力,殊不知學習第二外語的前提,必須是第一外語已經達到八十分的水準。有些人英文只達到六十分的水準,但是沒有繼續提升英語能力,反而選擇學日語、韓語這類第二外語,最後第二外語的程度也只有四十分的程度,這種學習反倒是弄巧成拙。因為兩種外語能力都是半調子,沒有辦法在商業場合運用自如。因此,鼓勵新鮮人在學習第二外語之前,一定要先把英文顧好,等第一外語能力達到八十分的水準之後,行有餘力再去學習第二外語。




本文引自天下雜誌出版《CEO最在乎的事》

photo credit: KI Toronto via photopi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