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您很美麗


文/沈祐伃  (臺大醫院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一日,在精神科門診的社工室,一位身材高挑、四肢纖細、穿著也十分好看的年輕女生走進來,戴著口罩坐在我面前。如果不是她主動提及,其實很難看出她罹患了暴食症,一餐可以吃掉兩個大披薩和喝掉五杯700cc手搖杯飲料,吃完之後再去廁所狂吐。餐復一餐,日復一日。

小梨(化名)是位髮廊助理,爸爸已退休,媽媽為業務員,哥哥們均在大公司上班。從小,爸爸由於工作因素常常不在家,現在爸爸退休後,相處的時間拉長了,不管是爸媽之間、或是小梨和爸爸之間的衝突和摩擦也日漸增多。剛開始小梨會頂嘴,但是到後來都會悶在心裡,每次衝突完就轉身回房間大哭、打桌子、摔東西,身上常常青一塊紫一塊的。而哥哥們比她會念書,也對她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覺得自己不優秀,漸漸的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生活失去了目標和動力。

面對爸媽之間的衝突,小梨一開始還會幫忙勸解,但是到後來,一方面覺得很厭煩和疲憊,二方面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徒勞無功。於是,吃東西變成她面對自己無力感的方法。她花很長的時間在吃東西,而且吃非常多的東西,然後再吐出來,每次這樣的時候就覺得壓力紓解了一些;但是越到後來,小梨開始覺得:「我怎麼會變這樣?我以前不是這樣子的啊!為什麼我會需要來看醫生?」

暴食症好發於年輕女性,最常發病的年齡大約在高中與大學時期。主要特徵為「量多失控」,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無法控制的繼續衝動吃下去。暴食症患者相當在意自己的身材和外表,自我形象相當不好。在人際關係上,病人可能很容易相處,也會有許多朋友,但是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是相當淺而疏遠的。

在門診遇到這樣的病人,其實會覺得很心疼,面對小梨心中許多的矛盾和疑惑,我給予同理和情緒支持,除了建議她按照醫囑服藥,也幫助她從行為上開始改變:請她記錄下來每餐吃了多少東西、花多少錢、用多少時間吃飯;設定目標,從本來每天要吐5次、每餐要吃2小時,設定為每天吐3次,用餐時間減少為1小時。

行為上也許可以達到一些目標,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小梨的自我形象。

前一陣子網路上流傳一則影片,一位女性站在鏡子前,鏡中的她捏著自己全身上下的贅肉,眼眶深陷,愁容滿面。鏡頭拉遠,卻是一個瘦成皮包骨的身軀。聖經裡有一段經文是這麼說的:「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是從我們的考試成績、工作收入、財富、房產來決定我們的價值,而是造物主創造我們,那就是我們最珍貴的價值。


註:為了保護相關當事人,本文所舉案例經過改編,並採用化名。
本文摘自:「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第73期

photo credit: Camdiluv ♥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