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濟法則的範疇

文/朱延智博士

生活經濟學是從人類生活中,歸納出來的經濟法則,其目的在增進每一個人的生活扯,利用經濟學的邏輯思考與觀念,依理行事來處理生活問題,讓有限的資源分配更有效率,從而提升人類生活的水準。


生活經濟學不是要培養經濟理論的專家,而是提升人的經濟概念、經濟判斷及經濟分析能力,以強化人的生活品質。本質上,生活經濟學的容範圍廣泛,舉凡日常生活的經濟問題均屬之,如:失業率、國民生毛額、經濟成長率、物價膨脹、國際貿易、兩岸經貿、外匯存底、臺幣升、泡沫經濟、經濟痛苦指數……

事實上,訐多國際大事與國要間,都是生活經濟的問題,例如石油危機、臺幣升貶、兩岸三通、失業率、通貨膨脹、勞工短缺、證券買賣、自由貿易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甚至全球化等議題,都與經濟息息相關。這些經濟問題常涉及資源相對不足,而人類慾望又過多,因此在解決的時候,自然須審慎評估利弊得失,才能正確進行決策。

以人為主體的核心

生活經濟學所涵蓋的關切範間,是以人為主體的核心,包括了法律、制度、政治以及環境等層面,在相互聯繫、相互滲透及相互發展的情況下,層層向外擴散出去,如儲蓄、借貸、選擇工作、僱用員工、投資國外、以及國際間的貿易和人口移動等等。

這些經濟行為的相互影響及其集體作用,又決定了各種品的量和價格、市場的壟斷或競爭型態以及國民所得、經濟成長、進出口、薪資、物價水準、利率、匯率和所得分配等等經濟現象和經濟變數。不管是個人的選擇行為,或是政府的經濟政策,所依循的最基本原則,都是要在各種資源條件(包括人力與物力)的限制之下,達到個人或社會所冀望的目標。

跨領域、多學科

此外要強調的是,生活經濟學領域是跨領域、多學科的,所以並非與其他學科斷裂,例如,在關係到民生大政方針規劃時,除了要考量經濟條件與經濟可行性(包括財政來源,預算設定)外,也同時要考量到政治的因素。

因為在國家的機制之下,無論是資源分配( resourses allocation)或是所得分配( income distribution ),都會受到政府的管制。舉例言之,農業政策中的價格保證辦法、農品生貼( subsidies ),以及農品進口設限( quantitative restrictions),均是藉助政府管制功能。因此針對生活經濟學的特性,常會著重人性的自利、邊際的思維模式、稀少與選擇、供需與價格機能、成本效益分析等分析方法。

本文引自《生活經濟學》,五南出版

圖/ photo credit: epSos.de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