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甄別-萬丈高天降恩澤


文/黃小石博士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詩.鄭風.風雨》

雨夜是個與好朋友談心的夜晚。你說想要舉家去德國宣道,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話談得投機了,不免想起李商隱的〈夜雨寄北〉1:「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雖然電燈不能提供燭光的情調,雨夜仍是個提筆的好夜晚。


夜雨總是容易激起些莫名的感觸。雖是好睡覺的天氣,也常會有如晏殊2所述「梧桐夜雨,幾回無寐」的光景,真是「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3詩人總是善感的,夜雨常是淒滄惆悵的。您看,不是說「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4嗎?雨夜是漆黑的,沒有星光,沒有月影,外面聲聲滴滴,連自己在想些什麼都聽不清了,無怪乎俗語說:「偷風不偷雪,偷雨不偷月」5。雖有許多的感觸,卻沒有太多的思想。雨夜是神秘的。

然而在聖經中,雨卻是常代表上帝的恩澤。在巴勒斯坦是少雨的(每年平均累積雨量約26吋雨,只有美國新澤西州一半的雨量),每年十月,巴勒斯坦雨季開始(稱為秋雨 “early rain” 或「早雨」);秋雨不來,就不能下種。到五月就開始一年的旱季。五月的雨稱為春雨 “ latter rain” 或「晚雨」6。春雨不繼,收成就不會好。所以古時的以色列民總是仰望上帝恩賜時雨。

到如今,物理學家對雨如何降下來,還只不過算是稍略有些認識而已。我們先看看雲是怎麼產生的吧。雲和雨總是分不開的,我們說「雲行雨施」「雲消雨霽」,沒有雲,不會有雨。地球的表面70.8%是被水所覆蓋7,受到陽光的照射,蒸發為水蒸氣,散在大氣中。當水蒸氣的濃度夠高,在空中溫度夠低的地方(愈高的地方溫度愈低8),水氣就可以凝聚為小水滴9,這就是雲了。

我們又知道水比空氣重得多,水的密度比空氣的大一千倍10,而天上的雲彩又都是由小水點構成的,為什麼雲彩卻能漂浮在空中而不立刻掉下來呢?其實這些小水點的確是在往下掉,只是掉下來的速度很慢,又常遇見上升氣流而掉不下來。一個水滴在空氣中往下落的時候,受到空氣的阻力(流體拖曳力)11,這阻力的大小,與這水滴的外表面積大小成正比。水點的重力,與它的重量成正比(水滴愈小,重力也愈小),與它半徑的立方成正比,而這水滴的表面積卻與它的半徑的平方成正比。比方說若是水滴的半徑小一半,它就輕了八倍(二的立方),而它的表面積只減少四倍,於是這半徑小一半的水滴之單位重量的表面積就增加了一倍。所以愈小的水滴,它的重量就相對的比它的表面積減少了很多,也就是說水滴愈小,相對來說它受到的阻力愈大。雲彩的水滴非常小,半徑約只有一毫米,所以它所受到的空氣阻力相對地也大。

當一個水滴往下掉的時候,先是愈掉愈快,但是空氣的拖曳力卻是與水滴下掉的速度是成正比的,所以這水滴到了一定的速度,其拖曳力就會增加到與其重力相等,這水滴往下掉的速度就不能再增加了,這速度稱為「終極速度」12。雲裡的水滴下降的「終極速度」約每小時一百米,並不快,所以若同時遇見上升氣流,就會被這氣流又帶上去了;若是這水滴繼續往下掉,它四周的溫度也就慢慢的增高,於是這水滴揮發成水蒸氣,我們就看不見它了,這就是為什麼雲彩看起來好像總是飄在天上了。

這樣說來,雨點又是怎麼降下來的呢?這是因為雨點比起雲彩中的小水滴起碼要大一、二千倍(這是指其直徑,一個雨滴凝聚了上億顆雲彩中的小水滴),所以雨點下降的「終極速度」也快一、二干倍,於是就難以被一般的上升氣流再帶回天空了。這些大一些的雨點原是由雲中的小水滴凝聚而成的,當一些小水滴在空中互相碰撞時,由於水滴表面張力的緣故,有時兩個小水滴凝聚成一個較大的水滴。一方面是這些水滴的表面不很乾淨,同時這些小水滴表面常帶著靜電,使得這些小水滴不易凝聚,而帶來了雲彩的穩定性。

若是在下雨時風勢很大,雷電交加(雲中的靜電與雲中的靜電,或雲中的靜電與地上的靜電中和時所釋放極大能量,就形成天上的雷轟與閃電13),促使雲中小水滴急速凝聚成大水點,若這時又有強烈的上升氣流存在,這些下落的雨點就又會被帶回到高空,如此反覆多次,這些雨點就愈變愈大,並可以被高空的低溫空氣凝固成小冰塊,這些小冰塊若上下多次逐漸增大,最終就可以形成在大雷雨時所見到的冰雹了。筆者在六〇年代所見過最大的冰雹,約有高爾夫球大小,威力已是不小,不但花卉農產,甚至許多停在外面的車子都被打壞,造成許多的損失。就筆者所知最大的冰雹約有12公分直徑,重約一公斤,是在2010年7月23日南達科達州一場暴風雨後被人撿到的14,要是有人被這塊巨無霸冰雹打中,只怕連性命都難保了。

約伯說15:「祂行大事不可測度,行奇事不可勝數。降雨在地上,賜水於田里。」下雨,這似乎是最平常的事,其實是充滿奇妙的。一吋的雨水下在一平方公里的地上,大約共70兆個小雨滴(1後面13個零),其重量超過一億四千萬磅。這許多的水,都是從遠處的海洋蒸發後「飄」過來的,再以不大不小的雨點,降在地上。雨再大,也不至打傷人,若是一億磅的水瞬間落下來,可就不得了了。然而雨降下來,不但不傷人,還有時帶給人「沾衣不濕」的詩意。你可知道是什麼因素決定雨點的大小?現代的人雖有「種雲」(cloud seeding)的技術,但還是沒有辦法使雨降在一個指定的區域。天若不降雨,人奈之何如?淡水是我們地球上最珍貴的資源,雖然地上約有超過十億兆(1後面21個零)公升的水16,其中98%是鹹水,剩餘的淡水中的70 %是凍結在南北兩極的冰原裡。美國平均每人每日用水約25公升,每年全國私人用水共達一兆公升(不連工、農 業用水),有些科學家已開始擔心將來淡水不夠的問題了17。下雨是上帝所賜天然製造淡水的蒸餾器,要是全世界每年降在地上的雨量約50萬兆公升18(1後面17個零),若三個月不下雨,農作物便難以生存,人類的生存恐怕立刻就出問題了。風雨如晦,云胡不喜?

古人問何人能以「春風風人、夏雨雨人」?有誰能測度上帝的愛?值此夜深人靜,只在濛濛的夜雨中,深深的祝福您們幾位將要遠行的人,願我主基督的恩惠時常澤被您們;願上帝的話也常淋漓如雨19,滋潤您們那常像乾旱之地盼雨一般的渴慕上帝的心。20


注釋
---------------------------------------
1. 李商隱(813 - 858),晚唐詩人,〈夜雨寄北〉寫給住在長安的妻子王氏
2. 晏殊(991 - 1055)北宋詞家〈撼庭秋〉
3. 溫庭筠(812 – 870?)的〈更漏子三首其三〉
4. 司空曙(720 – 790?)的〈喜外弟盧綸見宿〉
5. 風、雨的夜晚小偷來時主人不容易聽見,小偷走後亦難以追蹤;雪、月的夜晚卻正好相反,故不是行竊的好時機
6. 耶利米書三章3節
7. Pidwimy, Michael 2008, Ocean In: Encyclopedia of Earth. Eds. Cutler J. Cleveland (Washington, D.C.: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oalition, 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First published in the Encyclopedia of Earth October 2, 2006; Last revised June 5, 2008
8. 正如古代詩詞所說:高處不勝寒
9. 需要空氣中的小灰塵粒子的幫忙
10. 水的密度是二萬公尺高空密度的2000倍
11. Hydrodynamic drag force
12. Terminal velocity
13. 閃電是個極為複雜的現象,目前科學家對其了解尚不多
14.(維基百科)http ://en.wikipedia. org/wiki/File :Record_hailstone_Vivian,_SD.jpg
15. 約伯記五章9-10節
16. 太陽系中存水最多的地方是「類木行星」的一些衛星,比方「甘耐米」Ganymede上的水量約是地球上的37倍
17.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2010年4月號特刊
18.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Rain
19. 申命記三十二章2節
20. 詩篇一四三篇6節

本文摘自宇宙光出版社《實存的真相》
photo credit: Nupur Das Gupta via flickr cc